摘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2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进行协调度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并未形成协调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联系安徽省实际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协调融合发展;协调度
一、引言
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平台根据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协调融合,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三种关系。若出现过度城镇化,则会造成大量城市人口未在非农业产业就业,從而造成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增多等后果;若出现滞后城镇化,那么在农村中就会存在大量闲置的劳动力,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显然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融合发展是最有利的一种关系,所以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否协调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化现状分析
截至到2012年,全省共设地级及以上城市16个,基本实现了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中小城市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到2012年城镇化率超过了40%,表明城镇化已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虽然安徽省城镇化率在逐年增长,但伴随发展速度的不稳定性,但相对全国的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安徽省与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相比,一开始大约相差8-9个百分点,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减,已经缩减到6-7个百分点。
(二)安徽省工业化现状分析
安徽省是中部欠发达的省份,由于国家对中部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多等因素,使得安徽省工业总量不高。本文采用工业化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指标来反映安徽省工业化水平的评判指标。2000年的安徽省工业化率为30.49%,低于当年的全国工业化率平均水平40.85%.2000年到2012年安徽省工业化率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且2012年工业化率达到46.63%。根据钱纳里划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2000-2004年安徽省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2005-2009年安徽省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2010年到现在,安徽省工业化发展已经迈入了工业现代化阶段。
三、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趋势和状况。工业化水平的测定通常采用的是工业化率、人均 GDP等指标。本文将运用多指标分析法进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分析,其中城镇化指标可以选择非农劳动力占劳力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产品的贡献率以及用水普及率。工业化指标可以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化率。
由于原始数据在数量级别和量纲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必须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具体方法为
其中: 为第 j 年的第 i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ij表示第 j 年的第 i 项指标的原始数据,MINj(Xij) 表示第 j 年的 Xij最小值,MAXj(Xij) 为第 j 年 Xij的最大值。
综合系数的计算:要计算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综合系数,首先需确定权重,选取权重的方法为变异系数法,具体操作则如下:
1.计算出标准化后各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 δ 及标准差系数 δi。公式为
2.由上式标准差系数 δi计算出城镇化权数 ε 和工业化权数 η,公式为:
3.计算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综合系数A , B
4.计算协调度及协调度系数
协调度则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协调发展状况的尺度,协调度越大表示协调状况越好,协调度越小表示协调状况越差。为了防止在某些情况下协调度难以反映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实际情况,所以引入协调度系数。具体公式为:
其中: R为协调度,D 为协调度系数,α、β 为待定系数,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综合系数相差不大,所以一般情况下 α、β 可各取 0. 5。运用正态分布函数模型和均匀分布函数模型可将协调度系数分为六个等级,协调度系数在0—0.3,0.3—0.4,0.4—0.5,0.5—0.6,0.6—0.7,0.7—1.0分别处于严重失调,中等失调,轻度失调,基本协调,中等协调,优质协调状态。根据以上模型得到以下协调度表格。
四、安徽省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安徽省协调度存在的问题
由表一可以看出,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系数除了个别年份,整体上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安徽省工业化的综合系数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到2012年工业化综合系数较全国水平差0.4285。安徽省城镇化的综合系数与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逐渐拉大,到2012年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低0.5019。从上图可以看出,2000—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系数在逐年提高,即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在逐年改善,但是整体上仍处在不协调的状态,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态。
(二)协调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的中低端发展水平。制造业,传统行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设备水平不高,且高污染行业较多,无法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人口过多,未能较好实行农业现代化,劳动生产率较低,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使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五、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发展绿色经济
安徽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传统产业,要想提高工业化水平,就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及第三产业。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除此之外,安徽省的工业应当放弃原有的工业化模式,大力发展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化的进程
要想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安徽省是一个大量劳动力输出的省份,应采取省内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促进城镇化。在安徽省内,政府应对有意于扎根城市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来鼓励土地流转。对于那些有意承包土地的劳动力,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对他们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安徽省外,安徽省政府应与接收劳动力的省份协调,建立相应的对接机制,鼓励劳动力的转移。政府还应联系东部沿海地区的其他省份,为安徽省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要想安徽省工业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需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安徽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现代中药、纳米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生产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政府为此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及融资的体系,帮助企业解决人力资本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政府还应增强人力资源优势,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加大对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的科研投入,并且定期为企业培训员工来提高员工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君.推进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2):18—19
[2]黄群慧.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6,(2):213—214
[3]谭鑫,朱要龙.云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5):93—94
[4]雷军,苏风昌等.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5):112—114
[5]刘菊,赵伟峰.新型工业化—安徽工业强省的战略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8(8):81—82
[6]任志安,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協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04(3):87—88
[7]汪浪,曹卫东.近10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科学决策,2014(2):22—24
作者简介:
姓名:闫境华(1993—)女,汉族,辽宁朝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