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迁改造到寻求自我发展—城中村改造理念的探索

2014-10-21 11:10肖燕翔易家骏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3期

肖燕翔 易家骏

【摘要】城中村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且在大城市数量尤其庞大。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对城中村花大力度进行改造,且众多方式为拆迁补偿改造或是以开发商为主导的的改造模式。本文拟从城中村其潜在的可开发的商业或文化产业价值和存在的历史文物和文化价值为研究方向来进一步探讨未来城中村的改造方向。

【关键词】城中村;城中村改造;保护;商业、文化产业

1.城中村概况

1.1城中村国内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发展以及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周边土地被大量征用,原有的乡村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因而成为“城中村”。由于政府要在城中村土地补偿和农民安置方面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为回避巨额成本,城市政府选择了“获取农村耕地,绕开村落居民点”的迂回发展思路,为城中村的形成和各种问题的出现留下了隐患。城中村即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下急功近利式的空间扩展政策使然,是一种规划体系残缺的表现。规划体系的不成熟,加上超负荷的城市发展进程,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其中,称为“城乡二元制管理体制”亦称为“城乡二元制”的制度障碍被多数人认定为城中村形成的最根本性原因。

虽然政府在对城中村不断地进行改造或是拆除,但至今城中村的数量是庞大的,甚至是会继续增长的。因为城市要发展、扩张用地,就必然会圈用农村田地,出现新的城中村。尤其是在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城中村的数量还会有增长。以广州为例,据统计目前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区内有139个城中村,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扩展区域,其中尤以天河区和白云区为最。而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预测,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期内, 广州城中村的发展仍将处于高潮阶段。将2010年广州市规划城镇用地图与广州市现状村落分布图叠加,粗略统计,可以预测未来广州城中村的数量到2010年将增加192个城中村。

1.2国外发展概况

根据联合国对平民窟的定义: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国外的平民窟形式类似于我国的城中村,但平民窟又不同于我国的城中村。因为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平民窟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导致的劳动力迅速从农业向工业产业转移,随之而来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使住房短缺严重,加之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平民窟由此在城市迅速蔓延。

2. 国内对城中村的改造方式

2.1由政府牵头并投资直接进行改造拆迁

目前针对城中村改造采取的最多方式就是进行改造拆迁。一般城中村的内部通常没有任何管理和规划,建筑则多以拥挤、高密度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健全、脱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成为了城市的“心病”。 如浙江省绍兴市作为全国较早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城市,也被称为“绍兴模式”,经过6年多实践,城区24个城中村基本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城中村改造的“绍兴模式”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有些地方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包袱时,绍兴市政府却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富矿,以城中村改造来推进郊区现代化、文明化,谋求一个城市新一轮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根本在于“顺势而为、让利于民”。比如,充分考虑到被拆迁村民大多有恋土情结,采取就近、就城、就便安置原则,力争做到原拆原建。改造后的城中村在组织建构、户籍管理等方面与城市小区接轨,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医疗、卫生、文娱等公共服务。

2.2以开发商为主导的的改造模式

通过市场运作,借助房地产项目改造城中村,这种做法以珠海“开发商主导型”的改造模式最为典型,即政府划出地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回迁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等,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政府不直接投入任何资金,而是通过减免地价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开发商的积极性。

2.3通过户籍改革来从根本上断绝城中村的产生

“城乡二元制管理体制”亦称为“城乡二元制”的制度障碍被多数人认定为城中村形成的最根本性原因。在认识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后,很多城市近年来纷纷实行以户籍改革、集体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为核心的多种措施,把城中村纳入城市一元管理体制。如深圳甚至推行全面城市化,把市域内的全部户籍人口在2004年转为城市居民,这种措施切断了城中村产生的根源,使城中村现象避免进一步恶化成为可能。

3.上述改造方式带来的问题

3.1拆迁补偿改造和以开发商为主导的改造模式带来的问题

对于由政府牵头并投资直接进行拆迁补偿改造和以开发商为主导的改造模式,这两种方式采用的较早,也较为广泛。改造力度大,结果也很彻底。但会有很大的弊端,如深圳2003年实行的改造工程,仅在4个月就拆除了3545万平方米建筑,至少涉及了百万流动人口,结果导致出租房金上扬,流动人口生活成本提高,部分迫使离开深圳,进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还有更多的案例其中不乏村民们进行强烈抵制抗议,不论是村民们不想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亦或是对于补偿金或住房的不满。可以看到此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没有估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了多方人群内心的强烈不安,造成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这两种改造模式可以说是“劳命伤财”。政府投资改造的巨额支出和社会底层人员被迫搬迁甚至是离开该城市,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比例在住房体系中又是非常低,相比于新加坡的80%和香港的40%。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该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

3.2户籍改革带来的问题

通过户籍改革来从根本上断绝城中村的产生的模式,从深圳率先试行的效果来看是可取的。深圳从2004年推行全面城市化,把市域内的全部户口籍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这种做法切断了城中村产生的根源,使城中村现象避免进一步恶化成為可能。但是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城市如果要扩张就必然要求基本设施齐全的基础为前提,不然就会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如交通压力,住房问题等。

4.探寻新的改造模式

4.1探寻城中村潜在的产业

鉴于以上两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改造方式利于城中村的百姓、社会底层人员或是能够减少政府投入的改造资金?本文拟从大芬村这个油画城中村的案例入手,学习和借鉴该村的成功之路,为其它城中村的改造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不仅仅限于拆除,而是试图找到不同村子的特色以及能否发展该村的特色谋求其特色???产业。

大芬村有着“中国油画第一村”的美称。它出产的油画占据了全世界60%的市场,同时世界名画仿制品70%也来自中国大芬村。在美国的饭店,酒吧和住宅装饰油画中70%来自中国 ,而其中的80%来自这里。大芬村是中国城中村中的一个,但却是中国当今最出名的村庄之一。在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在香港经营商品画的香港人来到这里,他来到大芬村,被这里民风的纯朴、干部的热情所吸引,便带领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间民房,开始了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产业。(图3、图4)

同样是城中村的大芬村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这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巧合和机遇,更多的是当地人的勤劳,聪明智慧,为他们自己的家园带来了宝贵的财富。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拆迁不是城中村的唯一出路,政府和当地居民也可以积极出谋划策,深度发掘本村的潜在产业,给城中村争取带来一条与众不同的出路。

图3 大芬村1 图4 大芬村2

4.2城中村保护之路

在城中村拆迁改造的同时,众多宝贵遗产、珍贵历史建筑也随之被埋没。它们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又是当地文化风俗等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个性,是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据目前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内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统计,分布在现状和未来城中村内部的各级文物约占总数的1/5,建筑类型包括祠堂、庙宇、书院、家塾、民居、店铺、园林、牌坊、桥梁码头、墓葬等。(如图5、图6)保护政策方面,政府规定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和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改建房屋的建筑工程都必须通过文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审查,批准后方能实施。同时,由市规划局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按照“城中村”的不同区位条件,组织编制完成“城中村”的规划,至2001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已经完成138个城中村规划编制工作。对已在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则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控制要求。最终将撤村改制,把“城中村”改造为社区,纳入城市管理体制。

由此可以看到在众多城中村里有留有不同的遗产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精神等。我们可以做到立法来保护城中村的相关珍贵文化历史遗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历史遗产。

图5 图6

5.结语

对于城中村的拆迁改造我们要重新审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清楚。不仅仅是城中村巨大的拆迁改造费用问题,更多的是拆除后其中的底层居民的去留问题、拆迁后其中的文化遗产的埋葬。城市是大众的城市,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在对城市进行改造、扩张前我们也要看到改造、扩张后给当地居民们带来的弊端,给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带来的变化是利多还是弊多。城中村中的文化遗产同样是非常丰富的,不要为了一时的政绩工程毁坏了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历史积淀。由此我们要认识到拆迁不是唯一的改造出路,从大芬村和广州城中村保护的成功案例中看到,我们要相信可以找到城中村多元化的改造模式,力求发掘出潜在商业或文化产业价值和保护为主导的改造,为避免拆迁带来伤民扰民事件的同时,又有可能给村民带来一条可贵的致富路。

参考文献

[1]陈静敏,郑力鹏著.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对策初探.华中建筑.2007

[2]李志民,宇文娜著.城中村——居住形态的变迁及成因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

[3]周毅刚著.两种“城市病”比較——城中村与百年前的平民窟.新建筑.2010

[4]金俊,李东著.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对策初探.华中建筑.2009

[5]孟岩著.城中村中的美术馆深圳大芬美术馆.时代建筑.2007

作者简介:1肖燕翔(198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易家骏(1985-),男,湖南益阳人,工程师,1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 益阳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