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观中微地形的运用

2014-10-21 20:07王弘韬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王弘韬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地形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分析及总结,指出微地形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营造中重要的一部分;并结合城市公园、广场及小区这些代表性场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微地形设计方法,探讨在园林景观中微地形设计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微地形;微地形功能;微地形设计方法

引言

周伟权教授在其《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对园林有过这样的描述:“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类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二人为地创设的第二自然”。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认为创设的这个“第二自然”要尽量的顺应自然[1]。但在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会出现推山填壑的现象,将原有地形地貌景观及生态破坏殆尽。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人们日益注重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营造景观。因此,园林微地形的作用也显得日趋重要。笔者通过微地形的相关文献的阅读得出些许见解,希望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设计有所帮助。

1 园林微地形概念及内涵

从地理学角度来讲,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就风景区范围而言,地形包括如下复杂多样的类型,如山谷、高山、丘陵、草原及平原。这些地表类型一般称为大地形。从园林的范围来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叫微地形[2]。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坡度在15%以内的园林绿地空间范围内园林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园林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优美的空间景观层次,达到增强园林空间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3]。

根据地表特点,园林微地形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形态是涉及到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微地形作为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可以使景观充满韵律美,丰富景观层次,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等。同时,微地形也具有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功效,所以,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设计逐渐成为设计的要点。

2 微地形在景觀中的作用

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景观功能。土壤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以被塑造成具有各种特性和美学价值的实体和虚体。它可以与软质景观相结合被塑造成柔软的具有美感的形状,也可以与硬质景观相结合塑造各种意境的景观空间。微地形还具有引导和控制视线的作用,凸地形顶端和凹地形的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向心力,这些位置与建筑或主题雕塑相结合,可以对建筑和主题雕塑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不同的微地形造型,在不同的光线和自然条件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光与影的对比,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此外,微地形还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当多个微地形连续排列时,凹地形和凸地形的彼此起伏,会明显产生一种动态的韵律感。

生态功能。从空间层次上来看,微地形的起伏极大的增加了地表表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容量。微地形的起伏会形成阴面和阳面,以及根据坡度和坡向的不同,微地形还会根据温度、湿度、向阳、背阳等的不同分化出不同的坡段,为各种生长习性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可能,丰富了地表植被种类,增加园林植物多样性;地下部分由于土壤容量增加,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植被的存活,提高植被存活率[4]。此外,微地形在景观中可以通过影响光照、风向、风速等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微地形的形状、坡向、坡度等自身属性决定了怎样改变生态因素,从而引起局部的小气候变化。

实用功能。微地形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排水蓄水上。微地形利用其地势的起伏,在凹地势处形成地表径流,可尽快将广场,道路上的积水排入周边绿化或城市排水系统,使这些公共设施可以迅速恢复使用。微地形土壤容量较大,使得地表植被根系较为发达,有利于蓄积雨水,一方面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防洪防灾;另一方面,植被自身储蓄雨水,减少灌溉用水,节省费用。

3 微地形的处理原则

根据地块尺度的不同,微地形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大尺度如城市公园,小尺度如广场,小区等场所。

3.1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的选址一般为现有公园、苗圃绿地、现有林地、河湖所在地、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等,部分地区还将城市公园与旧城改造相结合。这种大型的城市公园微地形处理原则可以归纳为三点:

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在进行园林微地形设计时,应从规划用地的现状出发,结合城市公园功能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和布局。依低挖湖,依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保持土方平衡,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来组织和营造景观空间。

尊重自然 因地制宜。微地形的设计应从原有地形的现状出发,尽可能的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保持并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减少改造,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同时也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

3.2 广场微地形

广场微地形的营造通常分为两种,上升或下沉,表现不同的景观。上升广场的顶端在造景时通常是视觉的焦点,所以上升广场与纪念碑、雕塑、塔或主题性建筑相结合,使这些景观元素的形象更为突出。例如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雕塑。下沉广场具有极强的视觉向心力,能在景观上产生舞台的效果。例如建造下沉广场,营造出富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娱乐场所。

3.3 小区微地形

居住小区的微地形可分为两类,硬质微地形设计和软质微地形。硬质微地形主要是指道路、踏步,台阶、斜坡等经过人工材料铺装的微地形。这类微地形通常是具有一定的实用和装饰功能。硬质微地形营造和连接竖向的景观空间,丰富小区空间层次。另外硬质微地形与水体相结合,形成跌水、瀑布、水帘等,使小区景观更加多样。

软质微地形主要是指以植被为主塑造的微地形。由于居住小区绿化用地一般都比较有限,区内各种暴露的地面建筑设施较多,各种隐藏在地下的管沟及走向错综复杂,绿地就显得分散而零碎。通过园林微地形的创造处理,合理地将这一块平地塑造成部分空间层次感强的花园坡地。改造部分平地的微地形处理成坡地是一项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因此居住小区环境的微地形处理是做基础、挖潜力、造景观、找绿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居住小区的环境治理也有重要意义[5]。

4微地形的研究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讲,微地形造型美观,富有极强的韵律感,植被与微地形相结合产生的光影效果更是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从生态的角度来讲,微地形扩大了地表表面积,提高了绿化率,增加了土壤容量,丰富了植物多样性;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依附于微地形的植被对雨水进行储蓄和过滤,防洪防灾,避免污染地下水。所以,造景观设计营造的过程中,微地形的设计便有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 [美] 诺曼K.布思,风景观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德鲲 译,孟兆祯 校,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3] 魏开云 罗雁玲 张继兰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6)

[4]彭思侃 魏开云,论园林微地形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5]陈自锋,浅谈园林微地形在景观中的处理应用[J],绿色科技,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