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
【摘要】盾构施工是融合机电、计算机、电子、材料科学等技术的施工方法,目前在地铁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为提高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術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在分析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优点的基础上,以某地铁工程为例,深入探讨该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应用
1.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的优点分析
盾构施工适用于地铁工程的地下施工部分,相比于其他地下施工方法,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含水砂层、高水压地层等不良地质的施工干扰,具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施工优点:
(1)环境影响小。盾构施工的开挖量小,因此不会造成周边土层的沉降,地铁工程应用这种施工技术,不仅不需要大范围封锁道路交通,而且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微乎其微。
(2)限制条件少。盾构施工在任何地形环境中的排斥因素都很少,而且地表所占用的施工面积不大,甚至在大深度、大地下水压的施工环境中均可使用,极容易控制施工的成本。
(3)结构质量水平优良。盾构施工以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可在施工时控制沉降量,且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均比较简单,譬如在有地下水区域施工,盾构施工不需要进行降水处理,即可保证地铁隧道的抗震性能,而且施工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地铁隧道结构的质量水平。
2.案例地铁工程应用盾构施工技术的若干建议
在明确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在此将以某地铁工程为例,通过对该工程应用盾构施工技术背景概况的了解,进而结合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提出盾构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法。
2.1工程基本概况
本工程地层性质为粘土、砂卵石,具有松散的地质特征,但其中泥水压力不够稳定,不利于工作面稳定性的控制,要求通过泥浆压力、流量和出土量的控制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适量加入添加剂,以防止泥浆喷发,提高施工的止水性能。工程勘察资料显示,地层泥浆具有润滑作用,为盾构施工提供方向控制的便利性,且不需要较大的推力,但由于排泥管直径受到限制,可能需要进行大漂石的二次处理。开挖效率要求方面,尤其泥浆循环分离时,泥浆的流动性和止水性不佳,不利于掘进效率的保证,从侧面要求配备庞大的泥浆分离设备和腾出足够的场地放置。
2.2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出于经济与技术方面的考虑,本工程决定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机,涉及的技术内容包括盾构进出洞、掘进及运输、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三个方面:
(1)盾构进出洞技术。进出洞是盾构施工质量保证的关键,要求在盾构施工之前,详细调查地质和环境的情况,以便在施工时针对性采取加固、降水、监测等技术手段。本工程的盾构进出洞,首先要求加固洞口的土壤,目的是提高洞口土体的稳固性,具体的做法是在洞口中线纵向距离3m范围内,分别在两边4.0m位置,借助钻机钻孔,然后以梅花状植入规格φ42的花管和注入水灰比1:的水泥砂浆,注浆时,将注浆压力和注浆终压压力分别控制在0.05-0.1MPa、0.15-0.3MPa范围内,在每个孔注浆完毕后,再将注浆管拔出。该道工序的施工,除了需要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的控制亦是施工重点,如果注浆量太大,可能会导致洞口土体强度太大,从而加大盾构切削土体的难度水平,笔者认为本工程的注浆量,应根据土体性质区别对待,譬如每立方米的卵石注浆量控制在0.4m?之内,而每立方米的粘土土层,以控制在0.5m?之内为佳。其次是将橡胶帘布安装在出洞口,目的是在盾构机出洞时,减少盾构机外壳周围泥水的涌出量,本工程在盾构掘进期间,在洞口的预埋钢环之上,将橡胶帘布固定在压板之上,并将压板安装成扇形,在盾构机刀盘入洞后,调整压板与盾构机外壳之间的距离,直至盾尾钢丝刷进入洞口后,再进行压板的调整。最后是凿除洞口的钻孔灌注桩,以最快的施工速度,从上到下凿除洞口的钻孔灌注桩,目的是控制正面水土的流失,凿除时需要彻底清除混凝土块和钢筋,同时保护好洞口的密封装置。
(2)掘进及运输技术。在穿越级配砂卵层的时候,发现刀盘切削和搅拌时,刀盘与砂卵层存在明显的摩擦碰撞现象,从而出现地面震动、噪音、推进压力大、螺旋输送机堵塞等问题。震动与噪音问题,笔者认为可在刀盘旋转时,按照一定的20:7比例关系,将泥、泡沫适量加入,减少刀盘与砂卵层的摩擦程度,或者在制备泥浆时,将改性材料加入,适时刀盘与砂卵石之间的摩擦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推进压力太大的问题,考虑到全断面地质是砂卵石,地质条件比较长,可通过盾构机外壳上的加泥小孔,适量加入改性泥浆,以此保证盾构推进的连续性;螺旋输送机堵塞问题,在每环掘进之前添加泥浆,在刀盘旋转约60min之后,再进行掘进,同时根据出土的情况,合理调整加泥量。在正式掘进的过程中,掘进的连续性、土压平整、出土顺畅等,直接关系到地面沉降问题,适时需要控制好推进的参数,本工程要求以20mm/min的推进速度和5-9Mpa的刀盘油压,将土压力控制在0.05-0.07MPa范围内,同时每次加入1300L的泥量和350L的泡沫液量。另外土仓压力的稳定也是掘进工序的重点,为保持出土量的稳定,建议按照0.06MPa的标准控制掘进土仓压力,检查发泡的效果、泥浆质量和螺旋输送机使用的合理性,禁止随意改变出土量。笔者认为在盾构掘进的初始阶段,需要优化设计掘进的参数,本工程每24h内的交接班60min、作业准备120min、休息60min、盾构推进40min、运输10min、管片拼接25min、测量5min、同步注浆40min,以此可推断出每24h的推进量为15环,以此作为施工标准,就可以保证掘进施工工程量的正常。
(3)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技术。盾构施工的偏移问题,是导致地层损失和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本工程砂卵石的地层性质,需要控制曲线段盾构姿态,期间需要考虑盾构机刀盘正面、刀盘圆周面、盾壳圆周面受到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以及盾尾施加于盾构里面的压力等,综合各种力矩的综合作用,分析掘进时不同形式的运动,然后明确盾构机的水平偏移、垂直偏移等情况。施工现场的盾构机在掘进状态下,其运动主要沿着设计轴线前进,在地层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出现了明显的绕轴线旋转偏移,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对千斤顶编组的调整,协调盾构的推力和弯矩,形成完整的盾构姿态控制系统,具体的流程为:正常推进—测量—控制器—目标值,然后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检查偏移量是否超标,如果未超标,则继续推进,如果超标,则适当调整千斤顶。在曲线段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方面,必须充分了解盾构机的特性,然后监控盾构机掘进状态,全方位掌握盾构机的水平位置、立面位置、旋转位置等,把控好推进的每一个技术参数,保证水平纠偏、立面纠偏等的合理性。
3.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案例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其中涵盖了盾构进出洞技术、掘进及运输技术、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技术,但鉴于不同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条件和要求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其他工程中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的施工情况,予以灵活的参考借鉴,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立峰,祝江鸿,罗劲鸿等.杭州地铁盾构施工中地表位移及变化规律研究[J].科技通报,2013,(9):197-201.
[2]杨帆.深层地铁盾构施工地层水平位移动态分析[J].民营科技,2013,(9):171.
[3]王岩,钱新,李旸等.北京地铁无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难点及施工对策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8):97-101.
[4]吴小燕.浅析地铁盾构施工中的测量方法[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