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2014-10-21 20:13陶行知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28期
关键词:菱角农人小孩子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思想家。曾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

用小先生普及教育,还有四点比大先生好的地方:

第一,中国最难普及的是女子教育。乡下十七八岁大姑娘,或是二十几岁的大嫂子,一位年青的男先生去教,乡下人是看不惯,不欢迎你去教的;即有较开通肯受教了,不多时,谣言来了,女学生不敢上学了,甚至把学堂封掉了,男先生失败了。女先生去教固然是很好,可是女先生太少了,而且女先生大都是些少奶奶、小姐,肯下乡的真是难得。有勇气下乡的怕蛇,怕鬼,怕小偷,又吓跑了。如果是男校长请女教员,那又有困难问题。夫妻学校最好,可是又太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现在小先生来了,女子教育就如雪团见太阳,一见冰消,问题一笔解决。广东百侯中学有三百小先生,教二千多民众,其中女人就有一千五百人之多。由此可见小先生,对普及女子教育问题解决之一斑。

第二,有人说,中华民族现在是衰老了。我推究其原因虽多,但有一个原因,便是被人教老了。六岁小孩子,大人就教他要“少年老成”,而这小孩子也就无形中涂上两个八字胡须,做个小老夫子了。我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他到一个女子中学去当教员,可是年纪太轻了,很不为人敬重。后来教员不当,找了一件别的事做,便养成一嘴胡子来,本来是个美少年,一变而为美髯公,因此很受人敬重而做了许多年的事。所以中华民族衰老,便是社会教人变老,教小孩子做小老翁。用小先生教人便不同了,大人跟小孩学,无形中得到一种少年精神,個个变为老少年。本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样一来,朝气必格外勃勃。前天在上海西区小学开小先生会,有一位小先生教一个八十三岁老太婆。又有一位孩子,教其德国母亲认中国字,写的故事均非常生动有趣。南京有一个丁广生小先生,教他父亲。他父亲有一天用笔画一个乌龟,画一角菱角。小先生不懂,问他父亲什么缘故。他父亲告诉他说:“我画着玩的,这意思是说:菱角怕乌龟,乌龟爱菱角。”后来丁广生便把这几个字写出来教他,父亲读得非常有趣。前天下午两点半钟,我未吃午饭,正想出去买两块烧饼充饥时,忽接西桥小先生来的信,我便坐在门外一个竹椅上拆开来看:有一位小先生教他六十二岁的祖母。他的祖母能读能认不能写字,小先生便代祖母口里说的意思写信给我,精神非常好,我看得饭也忘记吃了。在这许多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可以因小先生而转老还童,而得一种新兴的少年精神。

第三,刚才我已经说过,过去甚至现在,教育是被少数有钱人把它当为私有财产占有。小先生一出来,“即知即传人”,立即把这种观念撕得粉碎,要知识公有,不再私占。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要知识公有,这一点小先生是可以帮助我们,一个钱也不要花地做到。

第四,一般乡村小学要和学生家庭联络,很多困难,教师感觉孤立,学校感觉单调。利用小先生那便好了。小先生是一根根流动的电线,这一根根电线四方八面伸展到社会底层构成一幅生活教育网、文化网,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可以交通。它把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再把学校里的知识技能带回社会去。这样一来,如有一位教师,三十位小学生,而这三十位小学生便是三十位小同志,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实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训练班诸位同学,现在最要紧的一件事,便是“怎样把小先生的办法得到?”“怎样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将来到一处办民众教育馆,最要紧的,便是要和当地的小学校联络,私塾联络,店铺里的能看报的掌柜联络,要发动他们都负起教人责任,即知即传人,共同普及教育。还有一点,办民众夜校,开学后学生只见少而不见多。我们也得要教学生去做先生教人。最后我还有几句话要向诸位贡献。

我们现在办民众教育必得要承认:

农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

工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工作便是:

帮助进步的农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农人一同进步!

帮助进步的工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工人一同进步!

帮助进步的小孩子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小孩子及时代落伍的成人,一同进步!

(原载1934年12月1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20期)

猜你喜欢
菱角农人小孩子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吃菱角
摘菱角
2016农人在路上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