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要】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协作来完成。作为设计人员,设计的不仅是场所空间,同时也是身临其境和动态连续的体验。本文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基本要求、新理念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使城市居住区环境舒适、优美。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要求;新理念
居住的本质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其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并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必须要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方向,满足人性的多层次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即对于居住者内心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并促进人性发展的人居环境,为人性的向善和美好提供居住层面的支持。寻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使我们的居住区环境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1、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多数居住区过于近似,缺乏个性,缺乏鲜明的叙事主题,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城市性格的模糊不清,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众多的二三线城市比较突出。
2、居住区缺乏人性化的考虑。规划往往只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考虑了物质空间的布置,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3、多数设计师习惯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不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重视现实情况,融入更多自己的观点。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安全要求。居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安全程度。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做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
2、 使用要求。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需求,居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以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3、 卫生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为给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燃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居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居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
4、 经济要求。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適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方法,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5、 美观要求。居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外围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置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居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性化思想的深入人心,基于西方物质功能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已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不完善、居住区内部环境单调乏味、私家车增长迅速、停车位数量不够、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每个居住区内部建筑形式单调等等。改进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1、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社会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广场、街道、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
2、 “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以人为本”是社区开发的招牌式口号,但关键是如何把对人的考虑和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关注生活的需求和细节,从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两个层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小区的人性化设计,应该适用性大于观赏性,真正关心人的需求,尤其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注,所有公共场合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供人们休憩、活动、健身等。现在私家车增长迅速,小区建设应该合理解决人与车的关系,人行道路与车型道路应该分开,车库与停车场的布置尤其重要,车在小区内能就近停放,减少人到车的步行距离等等。总之,“以人为本”的小区人性化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问题,这是我们搞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3、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①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②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人居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疏远,这提醒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应关注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是社会发展所一直追求的,居住区的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应以人作为出发点。通过富有人本主义精神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来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使居民处处享受人本主义关怀。
参考文献:
[1]陈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03).
[2]唐学山,李雄等.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