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4-10-21 20:04陈志勇
电子世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课程体系

【摘要】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根据学校专业布局及专业实践情况,讨论了课程体系建立,应用型师资培养,并探讨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课程体系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尤其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几乎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家庭都离不开计算机。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以及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已从宽泛的、进行一般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过渡到需要具备有特殊的、某一专长的开发设计能力。

辽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以来,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同时为助推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区建设,输送更多、更实用的专门人才,结合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类型定位为“职业取向型”。同时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将本专业的职业定位“软件开发工程师”。

一、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定位后,依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掌握计算机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先导,以软件设计与开发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以开设创新型实践课程为专业特色。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主要架构是B/S模式和C/S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明确提出了创新技能教育要求,并开设了特色课程项目综合设计与开发,更好的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及相关领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依照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调研、社会需求调研等,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IT项目应用、开发、组织实施、管理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相应地,课程体系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建设。

1.理论课程体系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与设计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的课程主线,以专业应用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设计了提高拓展模块、职业养成模块和应用开发模块等课程,开设了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術、软件工程、网页规划与设计、网页脚本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网站开发技术等软件开发技术岗位应用课程。

2.实践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规划与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和项目综合设计与开发等综合性实验课程。

提出了创新技能教育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实践教学自成体系,通过综合型设计性实验、课程综合设计、综合实训、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操作性强。

我校办学定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我院学科发展需要、周边学校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生在开设了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之后,开设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课程每个阶段都要求有学生的自主创作、设计、制作部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学习、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保证了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实现,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更好地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制定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在方案中设置了实验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立体的实验和实践体系,设计了专业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两个实验平台,明确了两个平台中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了“分块培养,总体融合,应用社会”的实验体系特色和“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产品”应用能力培养链条,以嵌入式开发实训为特色课程,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搭建了提升的平台,突出了应用性的特点,使培养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

课程体系建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师资建设

专业成立以后,我院组织骨干教师对学科发展前景及教师教学、科研现状认真剖析,确定建设信息系统开发类课程群、弱电工程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自行研发、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电子技术应用创新教学团队,其中,计算机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归属计算机科学系。

为搞好团队建设,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以校内教学改革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系列团队建设任务,为团队争取到学校的多个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实验仪器研发项目。几年来,团队自主研发的可编程控制器多功能实验仪已投入实验教学中使用,承担的我校自动大门改造工程,并圆满完成,完成“模块化多功能单片机实训开发系统”、“单片机创新实验实训系统”、“控制类课程系列课堂演示教具”等应用项目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与丹东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丹东吉尔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教师被聘为企业研发工程师,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问题,积极承揽各类纵向和横向研究项目,全员参与实际应用项目的研发,培养形成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科研成果同时,全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积极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支持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发工作,加速培养专业骨干教学队伍,有针对性地培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嵌入式系统、智能仿真等研究方向,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研究访问、课程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启动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骨干教师学术讲座、技术前沿讲座和教学示范课等活动,严格执行新开课教师试讲、试做规定,为新进专业的青年教师指定导师,通过导师制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尽早的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首先组织专业学生成立了嵌入式产品开发和软件开发两个兴趣活动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专业实验室资源,开展工程实践、产品开发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学习创新能力;成立了信息工程研究所,并在实训基地下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自行研制教学实验设备的研究和制作工作,鼓励学生参加教师各类科研项目;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与丹东天龙数码科技公司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自主经营,培养了学生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创业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嵌入式产品及ACM大赛,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提高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参加行业技能考试,拓宽学生应用渠道。通过以上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加强了对IT产业动态和行业规范的理解。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我们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结合院校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与时俱进,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相关环节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只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务实工作,就能够保证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双重目标的实现。

本文属职业取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JG12DB269)。

作者简介:陈志勇,男,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探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