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为例,从概述到具体措施,阐述了如何做好社区检察工作。
关键词 社区检察工作 社情民意 检察执法
作者简介:舒小平,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社区检察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61-02
一、导言
近年来,我院社区检察工作认真贯彻市委、高检院和市院有关工作部署,思想重视,目标明确,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居民,在全面推进“检力下沉”中,使检察执法向社区延伸、向社会拓展,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提升检察执法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院分别向南市街、小白楼街、劝业场街和五大道街办事处派驻了社区检察室,选聘了18名【社区检察工作联络员】,为社区配置了【检民联系信箱】,打开了检察执法为社区群众服务的“绿色通道”,使检察干警与社区居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形成以派驻检察室为轴心,向街道下属各个社区进行工作辅射的服务群众网络;率先提出了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承诺;创立了【情感交流沙龙】并坚持开展社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每周二至周五检察执法服务进社区实现【常态化】;组织开展【社情民意调研】、【检察开放日】活动和《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刑法》等法治宣讲活动26次,发送《社区检察室检民联系卡》、接待来访群众620余人次,化解矛盾10余起,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区矛盾化解中为打造平安美丽社区、创建公平法治社会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高人民检察院基层工作检查评估组和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六巡视组对我院社区检察工作视察后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几点做法:
(一)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资源送法进社区,居民学法用法能力提升
1.把握形势,大力推进社区检察室派驻工作。新时期新形势下价值趋向多元化,社会矛盾叠加,居民司法诉求增多,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而社区依法治理疏导力量不足,容易导致矛盾累积发酵升级,对此,我院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资源送法进社区“雪中送炭”,促使社区居民法治理念和学法守法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2.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把握需求送法上门。为增强检察执法服务社区的针对性,我院首先在社区召开“楼门、楼长调研会”,了解居民当下最紧迫的法律需求。针对居民对什么是遗产?什么是继承?以及“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概念模糊,出现矛盾纠纷难以排解,我院抽调“社区法律宣讲团”成员向居民讲解《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刑法》等法律常识,有效地遏制了一些矛盾的升级。今年四月份,我院深入小白楼街、南市街一些社区调研后,对小白楼和南市街18个社区综治主任、治保骨干开展了《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专题讲座,通过通俗易懂地解析典型案例,使居民法律常识得到强化,增强了社区综治主任调节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少居民朋友感慨地说:“和平检察院的同志总来给我们讲法,感到自己的‘腰杆子硬多了,对那些总是惦记着‘啃老琢磨老人的钱和房子的逆子,就要用法律治他们!”
(二)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服务社区具体化,帮扶群众人性化,检力下沉常态化
1.科学、合理调配资源,工作到位。制定《社区检察工作室干警岗位职责》和《检察执法服务进社区 工作日程安排》,规定每周二至周五上午按时深入相应的社区检察室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实现【检力下沉】“常态化”。
2.搭建“检民联系”桥梁,打开“绿色通道”。为推进【检力下沉】、检察工作“接地气”,先后在南市街庆有西里、小白楼街崇仁里、劝业场街宁夏路和五大道街三盛里社区配置安装了“检民联系箱”,由选聘的社区检察联络员保管并负责,及时收集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和司法诉求,打开了检察执法为社区群众服务的“绿色通道”,促使检察干警与社区居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群众。
3.面向社区郑重提出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承诺。为解决社区孤寡、空巢老人行走不便,【接受法律援助“难”】的问题,我们郑重提出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公开承诺】,对难以出行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结合履行检察职能,尽力排忧解难。
4.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缩短检民之间“心理距离”。为使社区居民深入地了解检察机关在【惩治贪腐、执法为民】中的积极作为,增进“检民联系”和“检民互信”,适时组织社区群众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今年以来,组织劝业场街、小白楼街、南市街、五大道街等15个社区的党委负责人、纪检委员、综治主任及居民代表等各界群众参加了“检察开放日”活动,效果良好。
5.制定得力措施,强化“检民融合”。为了加强【检民融合】,使检察执法的触角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向社区延伸、向社会拓展,增强检察执法在居民群众当中的公信力,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必到】。即:一是具有社区特色,民俗风味浓厚的活动,社区检察官必到。二是开展大型公益活动,社区检察官必到。三是主题鲜明的政治活动,社区检察官必到。四是逢有大型法治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日,社区检察官必到。今年以来,分别在南市街【同方花园】、劝业场街【银河广场】、小白楼街【实践教育基地】等处开展了【“送法律、送关怀、送温暖”为主题的“敬老爱老”主题实践活动】和【“爱心沐春风 建民一家亲”】为主题的【欢度重阳邻里乐、温馨九九敬老情】等系列特色活动。
(三)抓住“苗头性”问题及时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主动与对口社区党委和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沟通,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分析把握社区矛盾化解中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因人施策,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升级,收到较好效果。如,某社区居民曾因涉嫌贪污罪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其本人对法院終审判决始终持有异议,内心深处感到非常苦闷纠结。刑满释放后,该居民曾多次前往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却未被受理,情急之下,他表示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搞清楚,非要讨个公道和“说法”不可,并且已经做好“进京上访”的各项准备。对此,我院主管检察长杨福明带领社区检察室干警连续接待七、八次,耐心细致地从各个角度对其开展疏导和说服教育及劝解工作,还设身处地帮他解决了法律上的疑难问题,使其刑事申诉的夙愿得以实现,并获得了他坚持想要的“说法”,这样,才使得该居民最终放弃了到北京越级上访的念头……。再如,小白楼街某社区居民夫妇,内心纠结很深,彻夜难寐,春节前大年二十八带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徘徊于社区检察室门前张望而不入,社区检察官发现后真诚热情地将他们请进办公室,夫妻二人心有余悸地坐在沙发上,或许是检察官善意和爱心感动了他们,言语未出,却泪如雨下……。接过轻缓递上的纸巾,他们终于开口讲话了。原来,男性居民十几年前在南方工作期间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酿成过错,获刑十四年。虽因表现突出被减刑又获假释得以春节前期与妻儿团聚,但内心深处冤枉委屈与自责感深深缠绕着他们的心而无法解脱……。经过社区检察官从上午9:00到中午12:30 2个多小时的细心开导终于露出了一些宽心的笑容。离开之前,当事人的妻子喃喃地说:“要不是今天遇到了您和我们谈了这么长时间,这样耐心地开到我们,说实在的,我们全家真的不知道这个春节该怎么过啊…!”
(四)主动探索和尝试,率先创建【情感交流沙龙】
1.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社区居民这个群体,对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执法的客观公正性和队伍建设、廉洁自律以及密切联系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渴望。
2.超前治理,及时消除导致矛盾升级的不良情绪。通过开展【情感交流沙龙】系列活动,能够经常接触到一些心里面感到“纠结”和“郁闷”的居民,与他们在一起,面对面地“聊聊烦心事”、“说说心里话”,把“情、理、法”和开展社区特色文娱活动相融合,运用正能量帮助开解“心结”,对将要堵塞的【情感通道】提前“清淤”,避免因问题堆积而导致发酵、升级。
3.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融入】。改变坐等问题居民上访的被动局面,通过工作岗位前移,拓展服务空间、扩大群众接触面,“主动出击”,让矛盾和心结提前化解在【情感交流沙龙】这个真诚、友爱、宽松而温馨的氛围里。【情感交流沙龙】创建后,我院社区检察工作室已经陆续开展了【聊聊您的烦心事】、【法治在您身边 爱心伴您左右】和【爱心沐春风 检民一家亲】等系列活动,深受社区党委和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大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好了,这个活动(指【情感交流沙龙】)的开展,说明现在党和政府开始真正关心咱们老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