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琴
从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看,小学时期是记忆最为深刻、求知尤为强烈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引导学生诵读,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也可以积累丰富的阅读资源,还可以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語文的世界是浩瀚无垠的,文学的宝库是精彩纷呈的。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形成诵读的习惯,有益于自身对于语文的热爱,更有益于个体对于文学的体验。就笔者看来,指导学生诵读应该把握恰当的时机,结合不同的形式,将诵读付诸于实践之中。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体验和尝试,执笔成文,算是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晨起诵读·培养语感
在校园里,最动听的声音,不是儿歌的欢唱,不是国歌的嘹亮,而是教室里传出的书声朗朗。清晨早起,坐在教室里,开始的不仅仅是崭新而美好的一天。打开课本,开始的,是最动听的早读。精彩的故事,精妙的诗文,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知识巩固,情感体验,还有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一切尽在不言中。
教师需要指导诵读的方法,并不在于声音的哄亮与否,而在于节奏的把握恰当,字音的朗读准确,更在于情感的体验独到。也许讲解时未曾弄懂的语句,也许背记时不能掌握的内容,都在诵读中迎刃而解。
晨起诵读,在个体的参与和集体的配合中,最能体现语文的奥妙无穷和文学的博大精深。是学生和文本最深入的接触,更是学生对于文字最真切的感受。让一天的学习,从诵读开始。这样的方式,最恰当不过。
课前诵读·营造氛围
课间10分钟,学生彻底的放松后尽情的玩耍。坐在课桌前,心里也许还在惦记着未完的游戏,手里或许还在摆弄着喜爱的玩具。上课的铃声响起,精力还不能完全的集中,心思尚不能全部的投入。这样的时候,需要借助课前诵读,收回飘忽不定的心神。
教师需要选取诵读的内容。经典的国学是瑰宝,不妨由此开始。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诵读内容。由低年级开始,从《三字经》、《弟子规》诵读。至高年级时,则提升至《论语》、《庄子》等。课前诵读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以两分钟为好,以三五句为妙。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切忌繁杂重复。
课前诵读,是最有效的回心丹。即使调皮贪玩的学生,也会在诵读中静下心来,以最佳的状态融入课堂。课前诵读,为一堂课的开始营造了诗意浓浓的氛围,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富无穷的知识储备。日积月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水平,必将有不可轻视的提高。
比赛诵读·展示风采
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整合课外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诵读比赛。如古诗联读、童话趣读、美文赏读等,让学生在不同文体的文本诵读中,体会到语文的趣味和文学的妙意。诵读的方式,也可以自由安排。古诗联读由小组共同参与,童话趣读由学生独立完成,美文赏读由师生互动进行。诵读的内容,在教师规定了要求之后,由学生自己确定。
教师需要掌控活动的流程,使比赛诵读的形式,即体现比赛的趣味,也展现诵读的风采。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真真切切的体会。诵读古诗的神情表现,诵读童话的意境呈现,还有诵读美文的情感体验,都需要自我的揣摩和教师的指导。
比赛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可以延伸和拓展丰富的教学资源,更能够展示和体现精彩的语文魅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即是自我能力的提高,也是个体信心的培养。对于整体而言,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小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因为,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有了年少时的诵读经历,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涯,这段诵读时光,就会是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泉,会终生滋养一个人的未来成长。
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成为一种力量。让语文教学具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之境,让语文学习呈现一语道破千千万的绝妙之处。
如此,语文便有了天然不饰雕琢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