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的常见检测方法分析

2014-10-21 20:08高磊
中外食品工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检测方法

高磊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黄曲霉毒素的相关概念以及其自身特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而后进一步就当前常见的几种行之有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面进行了说明和比对,对于深入了解黄曲霉毒素以及其检测方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 检测 方法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6-0035-02

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nomi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最早出现在1960年,在英格兰东南部导致大量火鸡死亡。当时因为病因不明,被定义为火鸡X病,并且在其后两年,从饲料中分离出黄曲霉所产生的荧光代谢物质,并且进一步确定此为导致火鸡死亡的原因。该发现一经证明,即将其命名为黄曲霉毒素,并且随之引发了轰动。从此,黄曲霉毒素以及其相关衍生物成为人类食品安全的重点关注方向。

1 黄曲霉毒素相关研究发展

黄曲霉能够存在于4-50℃环境中,并且与25-40℃环境下尤为活跃,黄曲霉毒素的形成维度则通常不低于5-12℃,并且通常不超过45℃,在这个温度值域中,以20-30℃作为其形成的最佳环境,并且当温度低于 10℃时,则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相对而言对于湿度、含氧量和酸碱性的要求相对宽泛,在极为干旱以及缺氧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滋生,并且广泛存在与pH2-9的环境中,且以pH2.5-6为最佳生成条件。在黄曲霉毒素家族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加强的毒性,并且污染频率也居于首位,是当前已知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直接威胁到食品安全,因此诸多国家都规定出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限制,并且对此展开了严格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1在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中较为多见,并且对于人畜的肝脏损伤十分严重。最早于1960年出现的火鸡事件中,同样发现火鸡的肝脏存在出血现象,其对生物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有鉴于此,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应的控制标准用以确保食品安全。当前重点关注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物M1。我国在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规则的2005版和2011版中,分别规定了花生、玉米、大米、植物油、豆类、发酵食品以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以及其衍生物M1的限定值,而从国际环境中看,欧盟在2010年同样颁布了(EU)No.165/2010号法规,其中明确规定了谷物、油籽等相关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最高限量,同时这一法规本身也是对于(EU)No.1881/2006的一次修订。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仅2010年,我国出口产品就被欧盟通报多次。一方面我国国内的食品安全也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另一方面食品的国际市场则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必须认真对待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工作。

2 常见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分析

考虑到黄曲霉毒素B1对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威胁问题,需要面向此种物质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检测,力求能够准确获取到此种物质的存在状况。结合当前检测技术的发展看,主要存在于黄曲霉毒素B1检测领域的方法存在如下几种。

2.1 薄层层析法(TLC)

现行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GB/T5009.22—1996),以及美国药典等均提及此种检测方法。其工作原理为将样品通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一系列处理之后,在365nm紫外灯下,相应的物质会呈现出不同的荧光色,从而实现对于物质的测定。此种方法原理简单且成本较低,但是操作步骤繁琐,并且对操作人员存在伤害。更为主要的问题在于灵敏度较差。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当前在黄曲霉毒素定量检测方面有着相当应用广度的方法。此种方法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柱层析分离后,通过测量色谱峰的面积实现定量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灵敏、准确并且重复性好等多方面优点,并且适合食品中的四种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除此以外,此种方法在该领域中受到较大范围内接受和欢迎的原因,还包括其本身存在极强的分析自动化的潜力,这对于此种方法的未来发展必然存在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

2.3 免疫化学分析方法

免疫化学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设计的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并且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常用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从本质上看,免疫化学分析方法是一个技术簇,其本身包括有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 immuno assay,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of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层析法(Immunoaflinity Column Assay,ICA),这几种方法均可用于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检测,但是不同技术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用性。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為例,其检测本质是将抗体抗原反应的特异性和酶与底物显色反应的高效催化作用实现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对于黄曲霉毒素B1实现检测的目标。此种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能够检出0.02ug/kg的含量,并且特异性强,检测结果稳定,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接触样本,相对而言比较适合批量样品的检测工作。

3 结语

随着相关检测技术等方面的不算成熟与发展,尤其是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具体状况,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安全性和准确性作为代表需求的技术层出不同,必然对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控制和人民身体健康保证的提升有着显著地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秀兰,张银志,汤坚,等.金标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 的误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7).

[2]Velky J T.An automated,handheld biosensor for aflatoxin[J].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2000,14.

猜你喜欢
检测方法
学习方法
“平移”检测题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