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看汉语词类本质

2014-10-21 20:08何珮珩刘婧瑶
学园 2014年34期

何珮珩 刘婧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过程,指出现代汉语是一种形态发展不完全的隐性标记语言,许多兼类词现象其实是一种词类改变了形态标记变成了另一种词类,只不过这种形态标记的改变是隐性的。

【关键词】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  连续统  词类本质  隐性标记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70-01

关于汉语词类的本质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这个争论过程中有人指出现代汉语存在着大量的兼类词现象。本文认为根据“出版”一词的语法意义来看,其本质的词性是动词,而在“这本书的出版”这个短语中,已通过隐性的标记变化,转变成了另外一个词,是和原来的动词在外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个名词。汉语因为没有显性的标记,不像英语有“Publish”和“Publishment”之分,所以即使有两个词性不同的“出版”同时都在词汇系统中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才产生了大量复杂的兼类词现象。本文将通过分析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过程,指出现代汉语词类的本质。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双音化与复合化。双音化是指汉语发展过程中,基本的语言单位,主要是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形式转化的现象;复合化是指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频率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可能经过重新分析而虚弱或丧失其间的词汇边界,结合成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的过程。

第一,双音化的作用:融合与分化。融合机制:主要体现在构词层面,其结果是双音节单位的词化,即原来由两个高频率紧邻单音节词构成的短语经过双音节韵律单元的固化而成为双音节复合词;分化机制:主要体现在语法上,两个高频率紧邻单音节词其中一个成分经过虚化而成为独立的语法成分或语法标记。

第二,融合的作用结果。(1)意义趋向融合。表现为两个语素意义相互渗透,其整体意义不再是两个单字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引申出专门的意义。如黑板、黄牌、白菜等。整体功能延伸。由于整体意义不再是两个单字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引申出专指意义,这就会导致语法功能的延伸,最典型地表现在词的语法功能上的兼类:动词兼名词:编辑、主持、代表;名词兼形容词:规矩、文明、精神;形容词兼动词:丰富、繁荣、方便。(2)句法功能转化。动词性语素构成了名词:动静、买卖、开关;动名述宾结构构成了名词:司机、扶手、理事;主谓式结构没有构成动词却构成其他各类词:情愿(助动词)、人为(副词)、年轻(形容词);动宾式结构高度凝结后可带受事宾语:担心(孩子)、动员(群众)、注意(敌情)。

第三,分化的作用结果。(1)词汇层面的虚化轨迹。词汇层面的虚化轨迹:词根→类词缀→词缀。“双音节韵律单元中两个实词,前一成分虚化叫‘前缀,后一成分虚化叫‘后缀,‘类词缀是词根向词缀虚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如“转化”“消化”“美化”“现代化”,“‘化本是一个动词性的实语素,后来開始虚化,实词‘化虚化为词缀,其内在可能性是出现在双音节的后一音节,语法研究中的等级观念是典型范畴观的延伸性表现,从‘转化‘消化‘美化‘现代化构成一个非离散性的连续统,从这个连续统的左端到右端,虚化程度提高,而动词性功能逐渐弱化。”(2)句法层面的虚化轨迹。句法层面的虚化轨迹:实词→语法词(语义有所虚化并能表达一定语法功能的词,可以独立应用,如汉语中的副词、介词)→附着成分(有词的形式但不能独立运用,如汉语中结构助词“得”、复数标记“们”)→形态标记(表达不同词类的语义句法功能的语言形式,不能独立应用,如汉语中的体标记“着、了、过”),初始虚化的动因往往是双音化导致的结果,其中后置成分在语义虚化的同时伴随语音的弱化,促使这些成分最终演变为功能性标记。

从汉语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融合机制使双音节词产生了许多引申义和语法功能的延伸既兼类词;分化机制则产生了虚化现象,词汇方面的虚化产生了词缀,句法层面的虚化产生了形态标记。如果设想汉语将按照上面所谈到的虚化轨迹继续发展下去,在一个极限的条件下,汉语便有可能发展出显性标记,成为一种显性标记式语言。但是由于汉语的发展不完全,有些虚化现象并没有进化完全,于是汉语呈现出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记。汉语词类的本质还是由其表述功能决定,其表述功能不变,词性也就不变,只不过是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隐性标记转化,整个词汇系统中多了一个与原来的词外貌形态相同而表述功能不同的词。

参考文献

[1]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1

[3]张秋云.“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J].中国语文,2002(1):107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