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旺 尹春芬
摘 要】高校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文化建设上存在一些误区。高校文化建设应更加自觉、自信,不断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软实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35-02
一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高校作为知识的集中地,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传递到社会,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高校,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良性健康地发展。大学师生是社会的高素质群体,高校文化建设好了,激浊扬清,增强社会正能量,可以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在创建和谐的高校文化过程中,传播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可使高校师生在思想行为方面身体力行和合精神,使大学校园呈现积极和谐的氛围。大学作为文化中心,是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高校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可以向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发挥辐射作用,使高校的和合精神向全社会辐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
3.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然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高校师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引领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创新精神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思想文化的创新研究,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同时,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也有助于社会摆脱陈腐思想的束缚,增强创新意识,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二 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部分高校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为文体活动的开展,着重强调高校文化的娱乐功能
诚然,校园文化有娱乐功能,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识和浓郁的精神氛围,对广大师生发挥精神导向作用、行为激励和约束作用、德育教化作用等。很多高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思想定位,致使高校文化建设成了大学生娱乐的活动。如果高校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文体业余活动的开展,而没有把高校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那么高校的文化建设必将成为社会的流行文化而不是主流文化。因此,高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高校自身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養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统一起来,从而发挥高校文化建设的多方面功能。
2.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度强化学生骨干分子和特长生主体,淡化普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主体作用
高校文化的主体应包括高校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如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应起主导作用。高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高校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服务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果缺失了高校教职员工的文化建设,只强调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必然是不完备的高校文化建设。因此,当前部分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分子和特长生的现象是应当予以纠正的。只有包括高校员工、高校管理者在内的完整高校文化建设主体才是高校文化建设正确的主体范围。
3.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偏重物质文化,忽视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高校文化不应只关注物质文化建设,而应统筹安排,进行全面的文化建设。在很多高校,往往偏重物质的、有形的文化建设,注重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规模和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忽视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如大学的理念、宗旨、传统、学风、教风、校风等建设。比如有的高校在校园内立了孔子像、过去学校的校长塑像等,这在表面上显得很有底蕴,但缺乏深入挖掘雕像背后的文化内涵,致使学校师生员工在行为举止,内心深处并没有对这些雕像的精神内涵产生认同。因此,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上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4.高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和办学特色缺少自身个性
高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和高校办学特色方面真正突出自身个性的很少,往往千篇一律,真正体现自身品位和层次的内容比较缺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特别是突出本校特色的比较少见,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因为缺乏特色、缺乏个性,导致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甚至处于走过场,流于形式。但有的学校做得是不错的,如有的学校注重挖掘学校历史的文化元素和精神传承,提出了自己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厚实的精神传统;再如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牛津大学:“上帝乃知识之神”;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中国很多高校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提出的校训都含有“创新”“求实”等字样,没有自身个性。
5.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
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的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高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三 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那么学校师生很难形成凝聚力,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自己保持独特的个性和竞争力。当然,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外,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承担引领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校的文化建设是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政治语境的。只有紧密结合中国特定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精神文化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也只有紧密结合了中国国情,同时又紧抓时代脉搏,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向,不断创新,这样才是中国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出路。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要处理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精神文化的发展道路。
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符合中国高校自身的校情,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还要体现世界法律制度的发展规律。高校应成为中国制度建设的典范,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深厚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建设的样本,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制度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如学校的组织、管理活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学校重大事项的决议、决策应该制度化,这样可以避免学校在组织管理和重大决策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减少决策中的个人独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文化建设,为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做出高校自身的贡献。
3.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高校师生身上的外在表现。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高校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是大学师生及管理者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貌,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学校成员的行为。高校行为文化对引领社会风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高校行为文化可以净化校园师生的心灵,使人感受到高校精神的涵养与积极的追求。培育大学生行为文化,应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不仅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
4.环境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楼一宇、一草一木都凝聚和体现着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包括外在整体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也包括学校的食堂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实习环境、科研办公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培育大学环境文化,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发挥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导作用。
总之,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要自觉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发展趋势,建设符合高校实际的文化,通过高校文化建设,培育新的办学理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全面增强高校的软实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娜.高品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2]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李春梅、陈明洋.21世纪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3(3)
[4]陈扬富.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03(3)
[5]冯晓玲.论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