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婚书始见于周,书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持其半。《周礼》中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婚姻之事,男女订婚后,即立婚书报之,不报者为私约。但此时的婚书,还不是所谓的民间婚书。据资料记载,民间婚书最早起于唐代。《唐律》中明确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需互报婚书。此后历宋、元、明直至清代,这项律条未改,婚书也因此成为古代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至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已发现的最早结婚证书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婚书“合挥”。 1854年秋,太平天国在取消了男女分馆的规定,恢复家庭制度后,专设婚娶官,主管婚嫁事务。“男女配合,须由本队主禀明婚娶官,给龙凤合挥方准。”所谓“合挥”就是男女结婚证。其一式两份,政府主管部门保存一份,另一份发给结婚当事人保存,以备对勘。
“合挥”的出现标志着婚姻正式进入国家法制轨道,这也是法律意义上的一大进步。
首级原本指军功
为什么把人的脑袋称为“首级”?很多人都不知其详。
其实这一称谓非常古老。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时,为了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等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意思是战争中斩一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一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五十石之官;斩两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二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百石之官……以此类推。
一首一级,后来干脆简称“首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来源。
首级制度本来是为了鼓励军功,没想到反而带来了副作用。将卒们为了争功,常常为一个首级争夺甚至互相残杀。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前,看见汉军阵营中自己以前的故人吕马童,就对吕马童说:“既然你是我的故人,我就成全你,把我这颗大好头颅送给你去请赏吧。”吕马童不敢看他,背对着项羽对大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拔剑自刎而死。王翳喜滋滋地拿到项羽的人头,没想到争抢功劳的将士一拥而上,互相残杀达数十人之多。
首级制度直到北宋才彻底废除。大将狄青有一次凯旋,忽然有一个持首级的人来讨赏。狄青大怒,说:“激战的时候哪来的时间去割首级?这肯定是事后去割下来的!谁知道是谁的首级!”于是狄青向宋仁宗上书说:“首级制度不仅导致军士相杀,而且还有人把首级出售给不出战、无军功的人,弊端太多,请予以废除。”仁宗批准了狄青的建议。此后,首级制度就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但“首级”作为头颅的别称却沿用了下来。
“捉刀”因何指代笔
根据《世说新语?容止》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政治地位提高。北匈奴派使送来了大批礼物并要求面见曹操。曹操认为自己的长相有损国家形象,就叫外貌很合国家口味的部下崔琰穿上他的衣服,扮成“山寨”版的曹操履行外交程序,而曹操自己则拿着刀扮成护卫。之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捉刀”一词由此而来。
而另外一种说法指出,当时曹操并未扮演成护卫,而是装扮成拿着笔记录的史官。后来,人们开始用“捉刀”一词表示“代笔”之人。
台湾“八八”父亲节
大陆民众所熟知的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源于美国。但在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这个节日的来历,颇具悲痛与温情的色彩。
1945年的8月8日,在上海的爱国人士发起“父亲节”,来纪念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了杜月笙等社会名流的呈请,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时至今日,台湾民众依然流行过“八八父亲节”。
筷子诞生于何时
《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载。纣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能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可见筷子的产生早有年头。从“箸”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可能是由竹木做的。纤细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来不容易,所以发掘古墓,很难找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实物。在被誉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42件骨箸,据此可以推断,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筷子。
筷子的发明虽然很早,但只是作为辅助餐具,偶尔一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吃的都是手抓饭。
至于“箸”为什么叫“筷子”,可能是因为避讳。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而“住”有“停止”的意思,不吉利,所以改“箸”为“筷”。后来,“筷子”这个双音节词便替代了“箸”,广泛地传播开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