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佑祥
摘 要: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一门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Urban Plan)之间的学科,是三维设计,注重邻里,广场等空间的塑造及心理感受。扬州职业大学新校区设计是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很好实践。
关键词:环境质量;外部的形象与意象;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交通与停车
1 概 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一门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Urban Plan)之间的学科,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研究,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齐康院士为首涉入此领域,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就是指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即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路·康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三维设计,注重邻里,广场等空间的塑造及心理感受。城市规划(Urban Plan)是二维设计,注重功能分区,而建筑设计是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室外交接处,建筑立面是建筑外壳与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三者的区别。
城市设计所指城市空间分为四类:
(1)环境质量;
(2)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3)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4)交通与停车。
以下,从这些方面解读扬州市职业大学新校区城市设计。
2 解 读
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址地处扬州市贾七路以西、文昌西路延伸段以北、赵家之沟及其延伸段以东、扬冶路南北的地域之间,属于规划设计中的体育文化中心区,西面与拟建的扬州市体育中心毗邻。主校区在扬冶路以南,为教学行政区,约517亩;辅校区在扬冶路以北,为学生生活区,约200亩。
一个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一个人们乐于学习和工作的大学校园,除了要满足学习与生活等基本条件之外,还必须提供两种场所,一种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一种是人与人发生交流的场所。于是设计一个园林化、生态化、具有多层次交流空间的校园街区、开放空间成为我们构思的切入点。
2.1 环境质量(环境景观)
2.1.1 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强化新校区的园林特征
我们在营造一个现代大学校园的同时把江南园林的意匠用到新校园的规划中。江南园林讲究:巧于因借,曲折通达,疏密有致,精在体宜,层楼耸阁,理水理景。本方案根据用地形状的特点来组织建筑布局,建筑相互退让,形成阶梯状的界面,既围合了中心公共空间又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中心公共空间向图书馆和教学楼开放,并且各个建筑之间的庭院与中心的公共空间相互借景。在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之中,空间的尺度最重要的一环。小尺度的院落构成了园林空间的独特肌理,不同主题的院落又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在本校园规划的方案中,建筑群的组织便运用了这种院落组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形式的院落重重相联,开合收放有度,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校园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江南传统园林除了造景之外,也格外留意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溪岸旁、柳阴下、敞廊中、楼阁上,各种不同的休憩空间引入驻足停留。本方案中借鉴了江南传统园林的这一特色,结合校园特点,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建筑连廊、屋顶花园平台、小庭园、滨水步行道、绿岛游园、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将整个校园处处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心得,指导学术的第二课堂,以适应现代教育地展的最新需求。
2.1.2 傳统园林特征的现代再现
(1)借鉴传统园林营造中“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巧于因借的特点,营造中央景观生态带,环绕中心绿地的各个楼群皆能对其借景。
(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对比的处理方式,巧妙组织建筑外部空间关系,形成园林空间机理中的疏与密、开与合的对比关系。
(3)借鉴传统园林“绮亭巧榭,层阁丛楼”的多层次景观空间的处理手法,通过建筑外廊,屋顶花园,庭院,滨水步行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构建多层次的园区景观同赏空间。
(4)借鉴“卜筑贵从水面”的观念,适当开挖水面,配以绿化,形成中心绿化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
(5)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使空间环境具有从内到外的延续性,同时也使人工与自然相互渗透的设计思想落到实处。
整个新校区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校前广场、中心绿化休闲区——“绿核”、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绿带”为主体,并通过其他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校区内适当安排小池塘和绿地,利用各种植物组成多种图案,采用园林手法设计亭、阁、雕塑、小品、喷泉等,此外,在各建筑物周围、公共绿地及路旁、河边,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坐凳。
2.2 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建筑形态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研究城市集结和融会情况后,用一个公式总结他对城市生活的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从这说明“个性大于总体之和”。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从城市地域和大学校园自身的功能要求来考虑,如何呼应体育文化中心的城市轴线,如何形成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布局和高度的控制符合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是我们另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由此得出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城市将来发展的需要,而且合理地规划各功能分区,使城市—校园—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整体系统,使校园融于城市,与城市对话。
我们把功能分为宿舍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三个部分,并且结合用地形状的特点,把几个功能部分组成“品”字的结构关系,很好地满足各区之间高效便捷的联系。学生宿舍区独立地放在北边的用地,并通过一条天桥来连接主校区。
单体建筑采用水平构图,平行展开,最多为五层,利用连廊形成自由的线形建筑群。图书馆是校园的焦点与标志,采用垂直,构图高十一层,吸收校园建筑元素、符号,使之既统一于校园,又统领校园。整体式教学楼群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经济布线提供了方便,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交往氛围,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3 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2.3.1 空间组织
(1)多层次交流空间
以生态带为主导:两条联系轴组成第一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及居住单位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的公共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多渠道的交流环境
结合建筑与环境,塑造了多种交往空间:中心绿化带的多层次交往空间;滨水步行道,临水广场等功能区与中心绿化带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各功能区中的步行广场,休息庭院等交往空间;建筑连廊,临水平台等建筑与外环境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建筑内部中庭,休息廊等交往空间。
(3)空间序列
从贾七路入口开始的轴线空间序列为校前区广场——景柜式的建筑——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11层高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前广场。从文昌西路开始的轴线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广场——林荫大道——教学楼前广场——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其中11层的图书馆是统领整个中心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视觉焦点。
(4)多样复合
①尺度与氛围的对比——学术轴形式规整,体现学术范畴的理性和秩序;生活交往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生态区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②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2.3.2 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创造融规划、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沿岸葱郁的树林,小桥上、树木间、广场里穿梭着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这就是我们最求的绿树碧水、佳气溢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意境,也是校园景观的主题。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大环境布局采用“人家尽枕河”的中国经典扬州、苏州环境意象。利用原有水面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滨水景色,建立完整的主附水体。以水面作为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手法,利用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与江南水乡意境相配合的诗意环境,强调地域特色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园林的主轴线处理手法,以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单体围合的庭院):
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为实验实习、学术研究等提供清净、幽雅而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机会。
2.4 交通与停车
交通:
良好的交通是形成优秀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保证之一。我们在交通规划中运用“步行优先”和“邻里单位”的设计理念,使内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免受汽车穿越的干扰,给行车的效率和安静的学习以各得其所的最优发展机会,并根据基地地形和生态特点规划交通系统:
路——沿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外围设置主环路,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便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街、开放空间——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互相联系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网络。街、开放空间是校园的中心与聚会场所。设计中在环道处布置停车区域。学生采用步行到达各功能区域,行人与娱乐活动都会增加,为校园平添了魅力,也为同学创造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交流提供机会。熙熙琅琅的学子穿流于街区和开放空间,或停或动,欣赏宜人的建筑尺度与精致的环境景观,感受着校园与城市文化。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采用集中停放的方式,在校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外围集中停放来解决。
3 小 结
城市设计是有关城市形体环境质量营造过程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種综合性地环境设计。但我们无须在任何场所都设计所有要素。因此,城市设计的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以外及相互之间的城市空间。
扬州职业大学新校区设计是扬州城市建设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