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梅 吴红涛
【中图分类号】R53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460-02
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地正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在公众中产生了积极反响。本文总结了我国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现况、不足、以及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设的建议等,以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
实施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是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他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及体弱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医疗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新医改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人人享有使用卫生保健资源的权利。目前,国内的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正起步,存在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医生素质不高等问题[1]。全科医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国内针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仍不完善,对全科医生的培训也不够规范,此外,部分高校及医院的医学教育只流于形式,医生服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本文拟从我国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现况、不足、以及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设的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 我国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现状
2002年,上海市开始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换服务模式的试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提出以全科团队和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模式。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全科服务团队,通过居住地管理形式,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为抓手,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此外,2011年4月上海市在长宁等10个区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建立了全科团队网格化服务模式。
北京市2004年开始探索家庭医生责任管理团队,2007年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管理办法》,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至少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和1名防保人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以居委为主要服务包干区域,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据此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2010年以来,北京市逐步探索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以此快速转变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促进“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2.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
当前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宏观方面的组织结构已建成,然而对于微观方面的人员标准、运行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工作职责、组织和管理考核制度等,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文件,使团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良好运行的,也有流于形式的[2]。总结全国各地的试点,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有些地方建设全科医生团队是迫于政策和形势的压力,成员的服务观念未完全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依然存在,缺乏内在主动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服务规范化;②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等,无建立有效社区全科团队所需的人力资源;③团队工作内容形式化,成员间分工不明确,对团队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④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团队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量化指标,导致经济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
3. 解决对策
3.1 加強人力资源建设
优化区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近期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远期通过“5+3” 规范化模式培养全科医生,同时对现有团队成员进行各种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加强对社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全科、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及护理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通过改革完善编制岗位与人事分配制度,来建立稳固的人力资源基础,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3]。
3.2 转变服务理念
目前社区的服务理念和团队成员的角色还停留在传统上,以诊断治疗为主要手段,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以扩大医疗服务为切入点,是当前依赖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过渡模式,不是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模式。团队成员要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主动服务,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3.3 完善服务内容和考核
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提供能力,明确团队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确定基本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服务项目的实施细则和规范。建立统一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从服务数量、质量和满意度三方面考核,同时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比重。除对团队进行总体的评估考核外,还需加强对成员个人的绩效考核,做到奖惩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
3.4 落实配套完善补偿
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行改动,逐步探索社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医保支付制度,拉大签约患者在签约团队就诊与在其他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支付比例差距,或通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使全科医生团队能以较低的收费来吸引居民签约,实现社区首诊,专科转诊。同时,应加快公立医院的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为全科医生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卫生的财政补贴,配套相关的激励措施,为全科医生团队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升全科医生团队的社会地位[4]。
参考文献
[1]苗蕾, 王家骥. 关于组建全科服务团队的思考[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 33-34.
[2]陆元英. 以全科团队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15): 387.
[3]吴军. 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5) : 2851.
[4]李震宇, 易春涛, 朱莉珍. 全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初探[J]. 上海医药, 2012, (6) :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