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娟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疾病也日益增多,逐渐成为我们身边的隐形杀手,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高血压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以中老年为主,但现已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做好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生活方式的指导和个性化治疗。
【关键词】 高血压;防控;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418-02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呈正相关,我国经四次修订高血压的定义,现已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分类基本一致。1992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指南亦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与JNC-VI指南相一致。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可将高血压分为1级高血压(轻度,即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即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即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和舒張压<90mmHg)。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身体的重要的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心、脑、肾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就标志着高血压病正在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是全球最大的卫生问题。
1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伴微蛋白尿;葡萄糖耐量降低;肥胖;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
1.1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尤低。
1.2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1.3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典型情况下,他们随访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1.4很高危组高血压3 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TOD,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访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达30%以上,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2高血压病的防控
2.1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而正确的健康理念,有利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在护理活动中可通过个别咨询、书面指导、团体授课,也可采取走廊张贴科普宣传画、出黑板报等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形式,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以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
2.2生活方式的指导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一般成人摄入盐5~6g/d。此外,过多摄入脂肪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的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选择低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豆制品、瘦肉、鸡肉、猪肉、兔肉、海蜇和鱼类,尤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减少胆固醇在肠内的吸收。限制食用动物脂肪、蛋类、内脏等。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限制体重。除了宣教肥胖的危害外,还应指导病人如何防胖减重,适度增加有氧活动量,超重者应逐步减轻体重,但不宜过快,病人在减轻体重时应保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若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可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适度加强体育锻炼。每天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并持之以恒,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均有好处。运动能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每天早晚可以跑步或散步,逐渐地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紧张,生活规律,以保持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兴奋、过度紧张、情绪波动都不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限制饮酒,提倡戒烟。长期饮酒者起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高,易引起高脂血症,应戒烟戒酒。可告诉病人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毒害作用,对已吸烟者劝其戒烟。
3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3.1个体化即用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儿采用不同的药不同的剂量,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必急剧降压,尤其是老年人,以逐渐降压为宜。无并发症者,可使血压降到140/90mmHg上下,有心、脑、肾供血不足者,过度降压可加重缺血。药物降压,不是病因治疗,应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用药时,应采取最小有效量,长期坚持。尽量选用一天服用一次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其特点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更平稳地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可持续24小时的降压药物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即给药24小时后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还要充分考虑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承担能力。
3.2联合用药如第一种药无效,血压未能达到目标,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故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可达到最大的降压效应、最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可产生协调作用,抵消副作用。如血管扩张剂常继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多,并用β阻滞剂可抵消心率加快。血管扩张剂可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并用利尿剂后可抵消。
3.3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后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剂量开始到有效为止,若无效则转入三级。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在原有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高血压防控理念的提出,危险因素的分析,给有高血压倾向的人群提前敲响了警钟,并且对已患高血压的人群,提出了治疗的策略,其目的是,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控与治疗,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健群,涂映,龚金根主编.内科护理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
[2]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3] 张学安,程维明.高血压防治200问[M]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9.
[4] 刘治全.血压的盐敏感性与盐敏感性高血压[J] .高血压杂志,2005,13(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