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理哲
新加坡有一位印刷厂的老总蓝复强先生,总是不安于现状,每做一件事都要创新,总要找出做得比别人简单的办法,他的经历刚好是一篇《印刷创新报告》。
蓝先生把自己经营的A & P Coordinator Pte. Ltd.印刷厂卖掉以前,在新加坡拥有一台四色印刷机和两套全新加坡最早安装的Indigo数码印刷机,蓝先生对色彩的要求高,因为他在新加坡有许多品质要求较高的客户,有了数码印刷机以后,他认为原来用分光光度计扫描导表,然后重新修正ICC文件的色彩管理流程,应用于处理短印量的数码印刷机上,效益实在太差,无法满足数码印刷生意的需求。
于是,简化印刷色彩控制程序成为蓝先生朝思暮想的课题,在一次学术会议中他遇见了武汉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张能胜博士,是新加坡政府礼聘过来的高级人才,两人聊天谈到印刷色彩的控制,蓝先生向他说明了印刷的网点和CMYK的原理,张博士好奇地认为一个点可以用CMYK来表示,再依此去复制一个点的颜色,应该不是太困难的问题,为何印刷业会以此为苦呢?
会后各自回家,蓝先生以为这不过是茶饭后的闲聊,并没有特别的期待。不料,3个月后张博士来了电话,提到上次会议中的谈话,而且表示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印刷色彩控制的困扰。两人相约又见了一面,张博士兴奋地叙述他可以不用一般表示独立色彩的LAB标准,只需要CMYK值就能控制颜色再生时的色彩。
蓝先生也兴奋地询问其中的原理,原来张博士以肉眼接受反射光的原理来模拟颜色差异,利用人工智能将两种颜色的差异拉近,就能将印刷的结果趋近于指定的颜色,张博士称之为“反向色彩比较法”。
蓝先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后,认可了张博士的理论,提出:“除非你能设计成简单的工序,3个步骤内完成颜色校正,否则反向色彩比较法只能算是一种好想法,沒必要去发展成一个产品。”
张教授迟疑了一下说:“3个步骤,不可能吧?”
这次会谈之后两个月,张博士又来电欣喜万分地说:“可以了。”
于是,蓝先生向新加坡研究院借调了张博士,成立一家公司开发了一套简单的色彩管理工具(ColorOK!)。后来,这套工具虽然在市场上没有推广得很成功,但是其简化了色彩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但让A&P Coordinator Pte. Ltd.成为新加坡以印刷品质著称的印刷厂,也帮助了许多Indigo的用户。惠普新加坡公司常常邀请蓝先生去演讲。
2005年,蓝先生发现新加坡的印刷机太多了,因此把印刷厂卖掉,建立了一个印刷门户去服务原来的客户,通过同一个系统管理,把接到的活转给2~3家印刷厂去印刷。不但继续经营印刷生意,而且每天印刷厂有多少活,哪个客户给了多少订单或者哪个合作印刷厂帮忙生产了多少活,蓝先生随时都可以看到。客户一样也能随时查看自己订单的进度,还可以知道生产进度到了哪一个阶段,通常在出货的那一刻手机还会接到通知。
印刷厂的生意有了管理,蓝先生不再担心业务员离职,每笔生意都有记录,客户文件常常改来改去,版本也有管理,降低了错误,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蓝先生常常云游四海,印刷厂每天还在生产。
像蓝先生这种对大环境的变化这么敏感的印刷厂老板不多,中小型印刷厂的老总大多是事必躬亲。就像一条渔船,船上所有的人都跳下水去捕鱼,没有人爬到桅杆顶端去看看天气和海水的变化,当在熟悉的海域捕不到鱼的时候,整条船上的人都不知道哪里有鱼。麻烦来了就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