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
4800万美国人在挨饿
最近几个月,要问美国最时髦的话题是什么,答案莫过于“收入不平等”——这要归功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和他的畅销书《21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部经济学专著在美国红极一时。它断言,资本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将导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因此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并让美国人民深深记住了一组数据,即“最富有的1%家庭占有了20%的全民总收入和40%的全国总财富”。
这组数字体现到日常生活当中,是怎样一种情景?
对此,该国食品供应方面的一个悖论也许可以稍作解答:因为外观上的微小瑕疵,每年都会有上千亿磅食品被美国的高端食品商店和超市丢弃。据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估算,每年美国本土生产的食品有30%以上完全未经食用;早在2010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616亿美元。与此同时,在全国的低收入社区,尚有4800万美国人缺乏可靠的、买得起的健康食品来源,接近美国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
食物沙漠
4800万美国人吃不上好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就不得不提到当地奇特的“食物沙漠”(food desert)现象。
在美国,一些居住区由于远离大型百货商店、超市和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等新鲜食品零售点,导致居民很难以合理价格买到新鲜食物,因而被称为“食物沙漠”。这些区域的居民通常只能以便利店甚至加油站作为食品来源。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已经有十分之一美国国土成为食物沙漠。
食物沙漠出现在偏远郊区很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很多美国大城市都存在着这样的食品供应盲区。在这些“沙漠”中,最常见的食品来源是小便利店、快餐店和出售酒精饮料的小铺子,店中供应的美式速食往往量大份足、价格公道,但盐糖含量过高、极易引发心血管类疾病,称之为垃圾食品毫不为过。虽然近年来,便利店也流行开发蔬菜沙拉等新鲜产品,但总体而言,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在食品上的选择非常有限。
食物沙漠的产生,依然与收入两极分化有着直接关系。一些调查显示,美国富人居住区的超市数量平均比贫民区多五倍。这是因为新鲜有机食品销量相对较小,但损耗较大,加上运输成本和周边犯罪率偏高等因素,多数大超市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去低端收入区开店。
另一方面,低收入者并非没有健康意识,他们对新鲜食品也有一定消费需求。有一项数据显示,居住在富人区的穷人消费的新鲜果蔬量,远高于居住在穷人区的同水平收入者,说明食物沙漠的存在并不完全符合供需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想过很多办法。某些食物沙漠区的居民首先积极自救,如果在本区发现闲置土地,居民们就会跑过去开荒种菜、自产自销。一些非政府组织经常“送货上门”,把整车新鲜食品拉到低收入区销售。为了鼓励商家去低收入地区开店,奥巴马政府推出特殊开店津贴,并于2010年前后推出过一项2.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计划,目标是争取在7年内消灭所有食物沙漠。
借富济贫
最新一个站出来提出解决办法的,是一位名叫道格·劳奇(Doug Rauch)的退休商人。道格是美国私营杂货连锁“老乔”(Trader Joes)的前任总裁。他在任期间,一手将这家低调的老店经营成了全美最具人气的个性超市,很多明星和社会名流都是老乔的忠实拥趸。
四年前退休后,道格一直专注于调查美国的食品消费两极分化和浪费问题,并致力于寻求解决之道。“如果以食品生产规模衡量,美国是人类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就是在这里,居然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吃不起像样的食物。”道格说。他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以消除美国食品供应体系中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现在看来,道格已经找到答案,而且听起来非常之浅显:为什么不把富人浪费掉的食品收过来,拿去给穷人们呢?
美国人浪费食物的本事到底有多大,从事食品零售多年的道格深有体会。他表示,自己在这一行工作了30年,也算见多识广,但即便是他,也对有些高端超市“一掷千斤”的气魄感到震惊。
“高端顾客往往要求自己购买的食品从内到外完美无缺。把不那么完美的食品,尤其是水果和蔬菜,摆放到高端商店和超市的货架上,这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一种冒犯。所以,把这些歪瓜裂枣,甚至只是外表略带瑕疵的产品收集起来丢掉,就成了很多商店和超市的日常工作。”道格说。“这倒不是美国独有,准确地说是一种人类通病。在欧洲,欧盟已经将2014年指定为‘反对食物浪费年,很多连锁超市都在呼吁消费者珍惜食物 ,不要歧视那些卖相不佳的果蔬。”
基于上述想法,道格立即行动起来,开始筹建一家名为“每日餐桌”(Daily Table)的杂货店。今年秋天,“每日餐桌”将在波士顿郊外的低收入居住区罗斯伯利开出第一家分店。道格的计划是:每天收集被超市丢弃的新鲜食品,再以超低价格卖给无处觅食的穷人。如果第一家店试验成功,他将努力把“每日餐桌”推向全国。
法律和自尊问题
设想很简单,挑战也显而易见。由于产品的特殊性,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那些随时处在过期边缘的食品?又如何绕开法律限制、出售过期食品?
作为第一步,道格正在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 Defense Council)一起,努力游说美国政府,希望相关部门能对食品保质期的监管进行改革。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观点是,现行的保质期监管本身就会造成食品浪费,因为“最迟销售日期”的决定权实际上全部掌握在厂商手中,整个过程完全是厂家的“自说自话”。
“厂商给食品打标签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安全性,而是保护自己的品牌。”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科学家黛娜·甘德丝(Dana Gunders)说,“整个食品工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卖出更多产品。他们并不关心消费者到底会不会使用自己的产品。所以,厂商对‘最迟销售日期的设定都偏向于保守,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在最新鲜的时候食用产品、永远对本品牌保有良好印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问题研究所学者卡拉·杨(Kara Young)指出,其实在道格和他的“每日餐桌”之前,那些被丢弃的食品早已通过其他途径进入食物沙漠区,可惜最终效果平平。“比如通过社区商店附带销售已过期或者快过期的食品,”杨说,“但是,作为社区内唯一新鲜食品来源,这些快过期产品反而物以稀为贵,价格经常涨到原来的两倍。”
有鉴于此,道格的“每日餐桌”将以非营利性质运营,店内出售的“二手”新鲜食品将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至少会比方便面等垃圾速食便宜。之所以不是完全免费,道格也有他的道理。
之前,道格曾经效仿“食物银行”(food bank)、“汤厨房”(soup kitchen)等慈善机构,向人们免费发放餐点。但后来他意识到,遭遇食品危机的美国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工作的低收入者。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施舍,但又确确实实买不起有营养的食品。
“自尊,也是个大问题。”道格说,“人们更愿意像普通顾客一样花钱购买,这能让他们感觉依然有能力供养家人。”
无法理性看待的问题
在道格努力解决法律和定价这类敏感问题时,卡拉·杨提出,考虑低收入社区的情感与文化因素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在讨论食物不平等问题时,总是习惯从纯经济和理性角度考虑。”杨说,“但是,我们每天喂饱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一种高度政治行为,其中牵涉到我们的财产、社区、家庭、观点和自我认知。”
根据杨的研究,牵涉到食物的企划,如果能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文化属性,成功率会更高。比如说,在某些社区,为中低收入者设立的廉价杂货合作社(grocery co-op)如果聘用白人员工,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中产化商店的错觉。
杨认为,在道格遇到或即将遇到的所有困难中,文化藩篱也许是最难解决的一个。事实上,店还没开张,已经有媒体把“每日餐桌”称为“有钱人的垃圾站”了。对此,道格自己也只能承认:“如果有人问我要不要来点别人丢掉的食物,我,或是任何一个美国人都会说不。”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黛娜·甘德丝认为,外界对“每日餐桌”如此冷嘲热讽、疑虑重重,说明美国人对自己的食品供应状况了解不足、误会太深。“他们指责道格把垃圾卖给穷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高质量食品的本质在于口感和营养。长相有瑕疵不代表口感不好或者营养欠缺。”
为了跨过这些文化和认知障碍,道格亲自与罗斯伯利的社区居民们举行了会面,希望能够争取到对方支持,同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他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前期宣传教育,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不是垃圾站,我们只卖质量完好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