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理哲
罗振宇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曾经是央视几个谈话节目的制片人。离开央视5年后,与合作伙伴利用互联网自创了媒体节目“逻辑思维”,不经过任何所谓的媒体(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或杂志)渠道,只是在网络上发布。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的“逻辑思维”视频上线,以在视频上分享个人读书所得为主轴,以其丰富的阅读成果为核心,用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进行包装。与此同时,同名的微信公众帐号开始每天推送罗振宇的60秒语音内容,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时推荐一篇知性文章。
“逻辑思维”的内容引起特定阅听大众的共鸣,上线半年该节目在优酷视频的点击率超过千万,微信关注数以指数级快速成长到16万,成为国内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现象级”媒体。
互联网是“逻辑思维”这个新媒体的基础建设,也是这个新媒体的养分,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是“逻辑思维”背后的移动互联网逻辑,而不是去分析或模仿“逻辑思维”成功的桥段。
罗振宇认为,互联网对媒体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因为信息传播介质连接了全世界所有的电脑,移动网络甚至绑住了24小时手机电脑不离身的人群。一个人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随时找到当今世界上已知的知识。然而,人类知识到了2014年,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的知识积累迅猛,下一刻可能是前一刻数倍的容量。
到底有多大量的已知知识?
如果用“一个多博士学位的诺贝尔得奖者的学问,和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多”来解释,我们就知道人类累计的知识量十分庞大。如此大量的知识,让移动网络时代的人们无所适从。
基于以上两点基础,“逻辑思维”团队认为,阅听大众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媒体越来越无法发挥功能,因为没有任何媒体可以找到“大众”的共同需求,更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大众媒体的传播效益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互联网本身就是电子通讯网络布建起来的,传播效益的数字很容易就能检测得到。
大众有多大?媒体越来越难浑水摸鱼。
取而代之的将是社交媒体,大众碎片化以后,底下自然形成某些共同需求的集体。同学、亲友或有共同爱好的人,他们关心的事物类似,问题是信息太多需要整理,才会受到关注。
本来这就是媒体的功能,硬件上是网络可以将一个社区的成员连在一起,但是软件上需要引起他们共鸣的媒介,“逻辑思维”认为这个媒介必定要有特定的人格魅力,阅听大众因为对特定媒体“人”的喜好和共同的兴趣,从而重新组合成一个相互共鸣的社区。除了特定媒体人以外,阅听大众的互动是最后维系这个社区的无形黏合力。
“逻辑思维”认为,他们可以用“帮大家读书”的方式,把书中最有趣的故事、最有启发的道理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轻松劲爽,只要有趣、有料就可以穿透厚重的书本,引起某一部分有共同爱好人群的共鸣。
基于对媒体大环境变迁的正确解读,“逻辑思维”做到了媒体想要的结果,他们宣称这是一个10年的媒体实验,意思是或许10年之后媒体环境还可能改变,即使是“逻辑思维”也要面对新一波媒体改革的冲击。
这是新媒体大环境的变迁,新闻媒体确实需要行动起来,但是像中国好声音或是其他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因为无法互动,观众共享的价值观没有互动的氛围,他们之间毫无关系,无法形成社区,新鲜度一消失,节目也就消失了。
“逻辑思维”的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这让他们的媒体变得多样化。不过,“逻辑思维”不仅仅是一个媒体。
今天最会卖商品的是那些卖东西给自己粉丝的高手,看看iPhone的粉丝和小米的米粉就知道了。“逻辑思维”认为自己是一个社区,社区的凝聚力就是粉丝的信仰。
“逻辑思维”甚至预言,媒体利用内容招揽广告的生意模式,将会因为新媒体大环境冲击而不支倒地。因为内容再好,如果没有社区的垂直凝聚力,媒体也就没有商业价值了。“逻辑思维”今天可以卖电视机(电视制造商主动提出),明天就可以卖手机,有何不可?社区的凝聚力是新闻内容和读者之间日益淡薄的关系无可比拟的,以产品销售来说,对社区成员和产品供应商两方面都更有说服力。
新闻媒体要行动起来,不能不了解“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或是不能不知道“9158”、“新浪秀”或是“YY音乐”这些新媒体,他们的社区可以吸引数百万人,每天晚上聚集在一个虚拟聊天室里,听主播唱歌、说故事,抢着付钱购买虚拟的钻戒和鲜花给主播。
新媒体环境变迁,是任何媒体行动改革的舞台,包括传统大众媒体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