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铭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
摘 要 根据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广泛的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提高运动能力,身体形态和机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高等院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课余训练和竞赛是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训练竞赛。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试行)》要求对高职高专院校的A级指标要求:常年坚持运动训练,每年有2支以上的运动队参加省级及以上的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C级指标要求:学校每年有集训的运动队,每年均有代表队参加市级、校际间比赛。
根据调查,8所受访院校每年均有代表队参加地市一级的比赛,成绩较好;但是参加省一级比赛的院校不足半数,而且运动队数量均不足2支。项目主要是篮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并且可以坚持有运动队长期训练的院校只有2所,项目都是篮球。受访院校的40名体育教师中的19人认为参赛成绩理想,比例为47.5%,有19人认为参赛成绩一般,比例为47.5%,还有2人认为成绩不理想,占5%。
8所的受访院校的课外运动训练主要有常年训练和临时集训两种,所有的院校每年都有临时集训的运动队,只有两所院校各有一支运动队可以坚持常年训练,项目都是篮球,该2所院校其他项目的运动队均为临时集训的形式训练(见表1一)。
举办运动队,运动员的来源是学生,所以学生对本校运动队的态度也相当重要。根据调查,学生认为本校的运动队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的被选择频率是88.32%,认为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被选频率是70.05%,有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的被选频率是43.96%,有助于带动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的被选频率为66.62%,认为有机会接触更专业的运动技能的被选频率为56.04%,无所谓的选择频率是14.07%,没必要组建运动队的被选择频率为7.97%,其他影响的被选择频率占很小一部分(见表2二)。
运动队训练中教练是很重要的一个必备因素。只有2所院校的教练是常年任用的,其他6所院校的教练都是时常更换的。8所受访院校的体育教师中6人认为自己专项对口,愿意指教运动队,占总受访人数的15%;9人认为虽然自己专项不对口,但也愿意指教运动队,占总受访人数的22.5%;只有2人,认为自己业务能力不足,无法带队训练,占总人受访人数的5%的;10人认为带队的报酬太少,而要做的工作太辛苦不愿意带队,占25%;有13人认为领导不重视,不愿意带队,占总人数的32.5%。(见表47)
有62.5%的教师认为有必要长期组建运动队,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有利于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第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四,有利于提高学校运动成绩,提高社会知名度。有37.5%的人认为没必要长期组建运动队训练,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领导不重视运动训练,不重视就不会给课时,就不会给经费;其次,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管理滞后;第三,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没有吃苦精神,队伍不好带;第四,训练太辛苦,要起早贪黑,还要常抓不懈;第五,学生流动性太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校学习2年,外出实习1年,这样就导致队员培养时间和使用年限有限,带不出个什么学生就毕业了;第六五,国家没有对高职院校的运动训练没有相应的政策和体制。
这一调查反应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认为常年训练是有必要的,而且体现了运动训练的种种优势和有利之处,并且也反应了阻碍学校课外运动训练的一些因素。国家针对本科院校的优势开辟了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这条路,在大多数人眼里高职是比本科低很多等级的院校,毕竟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最高规格是大专,没有本科、研究生,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必须先得到本科文凭,再读研究生,这样一来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就读积极性,当然高职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样就造成了高职不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也不愿意读高职院校,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运动训练水平始终就停留在基础水平;。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短,在校学习年限短,这样就给培养运动员带来了限制,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经过雕琢之后可能会是未来的明星,但这需要时间,2年的时间又要学习,还有实训,还有1年外出实习,剩下的时间寥寥无几。至于其他阻碍因素我认为都是人的问题,如果体育教师可以不怕辛苦,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带队训练水平,领导公正、公平的对待运动训练,那高职的运动训练必定有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