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绍芳
中图分类号:G8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对提高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武术运动员的特点,探求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武术套路运动员 柔韧素质 科学化训练
一、前言
武术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有着极其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其特点是内容丰富,融技击、健身、观赏、娱乐与一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现代武术套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偏重于其观赏性,技术动作难度越来越大,柔韧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谓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在不同方向运动幅度的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是指肌肉、韧带拉长的范围,韧是指肌肉、韧带发挥的力量,控制关节不受损伤的最大活动幅度,柔和韧的结合便是柔韧,其发挥的能力称为柔韧素质,通过关节绕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表现出来。如“朝天蹬、后踢抱脚直立”动作,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柔韧性是完成不了这一动作的。但是,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也要把握好度,过度或不科学的发展柔韧素质易使肌肉变的松软,这样肌肉恢复原状的能力和速度会减弱,从而影响力量、速度素质或引起组织损伤。因此,对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科学化训练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先后查阅《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运动员选材学》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访问法
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记录并收集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影响柔韧性的生理因素
(一)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
面积差大的、灵活性大,关节运动幅度大;面积差小的,灵活性小,关节运动幅度小,从而影响柔韧性的发挥。
(二)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
关节囊厚而紧张的灵活性小,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小,柔韧性就差;关节囊薄弱而松弛的灵活性大,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大,柔韧性就好。
(三)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韧带多而强的,灵活性小,柔韧性差;韧带少而弱的,灵活性大,柔韧性好。
(四)关节周围的肌肉状况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强,伸展性及弹性差的,关节运动幅度小,柔韧性差,周围肌肉力量弱,伸展性及弹性好的,关节运动幅度大,柔韧性好。
(五)柔韧性还与性别年龄等有关
一般来说,女性肌肉力量和韧带相对男性较弱,但柔韧性比男性要好;在年龄方面,少儿的各部关节十分软弱、灵活,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年人不同,有机物质较多,无机物质较少,脊椎骨内软骨成分较多,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肌肉也较柔软。因此,训练效果显著,不易发生骨折、肌肉韧带拉伤等现象。少儿时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疼痛感,柔韧练习应从少儿抓起,特别是在十二岁前是发展柔韧性的黄金时期,少儿一般只需要经过7—8周的柔韧练习,身体各部位能够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
四、柔韧素质训练与运动心理学相结合
(一)发展柔韧素质的心理特点
全面了解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理特点能够更科学的指导柔韧素质的训练。由于柔韧素质训练见效快、消退也快,需要运动员在训练中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柔韧素质训练,而且在提高阶段,常常伴随着疼痛感,特别是在被动性练习中,要求运动员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柔韧素质练习比较枯燥单调,有些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柔韧素质后,往往忽视继续练习。因此调动以下心理因素运用到柔韧素质训练中,会使训练取得明显效果。
1.运动员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柔韧素质训练手段大多采用长期的、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原则,进行这种练习,运动员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中枢神经过程容易产生保护性抑制,因而在柔韧素质训练中运动员应该有高度的自觉性,如果缺乏自觉性,全靠教练员强制性的命令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是不会有显著训练效果的。所以要启发诱导运动员,使其明确认识到柔韧素质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并持明确、积极的态度,要有战胜困难的愿望和决心。任何困难都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行为动机的力量,如果运动员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动作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对待柔韧素质训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就能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与达到目的程途中的各种困难进行顽强不懈地斗争。同时,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中应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设法引起运动员对练习的兴趣,消除枯燥感。
2.运动员要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心理定向: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和完成动作过程中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心理定向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柔韧素质训练中,自觉地接受柔韧素质训练计划,形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决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有助于完成预定任务。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定向是必须完成规定的各种练习,在练习中就比较容易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定向是假设性的(例如,如果负荷不大,我就坚持到底;如果太痛,我就……等等),运动员完成任务的概率可下降70%,因为训练中的意志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下定的决心。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遇到困难时,如尚未下定决心,似乎“一筹莫展”,而一经下定决心,又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必须教育运动员在困难面前主动下定决心,这就需要有坚决完成训练任务的心理定向。
3.运动员要有持久性意志努力的能力:武术训练要求运动员每次训练前都要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一般常贯彻在准备活动和基本功练习中,并占有很大比重,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进行持久性意志努力的能力,避免出现烦躁的情绪。当运动员连续柔韧训练而十分疲劳或疼痛显得失去信心时,要鼓励运动员使其相信“胜利往往采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巧妙地提醒运动员要注意意志锻炼,往往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运动员要学会采用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方法: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刺激,应用内部言语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能最充分地动员机体的内在潜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并能达到对身体素质的随意调节,这就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战胜疼痛。比如,在腿部柔韧练习正压腿过程中,选定一个目标给自己提出具体任务:“再用力压十次”“头触脚尖再坚持停顿5秒”等。自我命令:“支持住!”“坚持到最后!”等等。
(二)柔韧素质训练与目标设置训练相结合
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正确的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推动和指导力量,特别是在武术训练的初期,应更好运用目标设置训练到柔韧素质训练中。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的目标相结合:一般来说,每个武术运动员对自身的柔韧训练都有一个长期的目标,也就是一个理想化目标,如腿部柔韧性,都希望能够轻松完成“朝天蹬、后踢抱脚直立”等难度动作。但在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过程中,往往有些运动员坚持不到最后,半途而废。这与他们不善于将长期目标转化为各个阶段的短期目标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要正确、合理地制定不同阶段中短期目标。同时要明确随着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增长越来越难。
2.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的目标,它对激发动机最有效。而模糊的、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则激发动机的作用不大。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达到了目的。如在发展肩部柔韧性训练目标设置中,进行每周1次测验,每次都提出明确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成绩提高的幅度要比没有具体目标大得多。
3.现实的目标:是指通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更有效。因此,无论在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中,每个运动员都应该为自己设置难度适当的目标,因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目标,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可能带来损伤,而过低的目标又不能充分动员、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力。
在柔韧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对所设置的目标完全接受和认同,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要经常将现在成绩与既定目标相比较,及时反馈、了解结果,以便于目标的调整及对个人努力程度的评价。目标设置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利用他人监督,造成环境推动力,促使目标实施者努力,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五、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化
发展柔韧性的练习一般分为动力性伸展和静力性伸展两种。动力性伸展是利用主动肌的重复性收缩给予对抗肌短时间内快速地伸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结缔肌肉和结缔组织短暂性拉引,以提高关节运动幅度,这种“弹压式”的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快速伸展的力量超过组织的伸展极限时,可能会发生组织撕裂而引起损伤。而静力性伸展是一种缓慢而被动的拉伸;是对抗肌伸展,它使伸展的肌肉等软组织处于最大限度地伸展状态并加以固定,停顿的时间大于6秒以便使高尔基健器官出现一定的反应,较轻松地进行伸展,当肌肉被伸展,并保持不再感到有张力时,可以进一步地被拉伸,促使它出现静力性伸展反射。
动力性伸展和静力性伸展这两种练习方法均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柔韧性,但目前多采用静力性伸展法,在进行静力性伸展练习时,关于一次性停顿的时间大约在10秒中较宜。为提高柔韧素质,在武术教学训练中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作为主要手段(如表1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一)发展柔韧素质要结合生理特点、心理影响的因素;(二)要加强对武术运动员进行有关柔韧性训练的教育;(三)要把握好柔韧素质训练的度和正确的练习动作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四)全面发展柔韧素质,并在发展某一部位柔韧时,应让屈、伸肌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关节的柔韧性;(五)要注意将柔韧训练与肌力训练相结合,有助于两种素质的协调发展;(六)柔韧性训练要保持经常,训练后,要十分注意放松练习,以使肌肉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七)长时间、缓慢的伸展是增加直接组织的长度和提高柔韧性的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N].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4]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U].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员选材学[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3.
[6] 李永智.体操教学中静力性柔韧性练习停顿时间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