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杭州地区部分高校的自行车运动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该运动的认知以及参与状况,旨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参与自行车运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发展自行车运动提供理参考。
关键词 高校 自行车运动
一、大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认知
(一)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首先是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建设规模较大、规划较好,生活区和教学区基本上是分开的,距离较远;由于自行车机动灵活的特点,以及价格便宜的优势,骑自行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学生首选的出行方式。
(二)锻炼身心的运动项目
自我表现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大特征,他们倾向于选择一种更时尚、更特别的运动项目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自行车属于耐力运动,研究表明长期的耐力运动可以使运动者的安静心率降低,从而使心率储备提高,提高心脏工作效率;在进行自行车运动时,运动肌肉需氧量增高,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增大肺活量;另外,自行车运动能够使人体产生一种β内啡肽的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使人们摆脱忧虑、转移烦恼、心胸开阔、心情愉快,保持心理的健康。
(三)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日益严峻,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低碳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世界无车日”的大型自行车骑游活动,“裸骑”的环保宣传活动,自行车环球旅行等,以独特的方式和强有力的冲击感传递着低碳环保的信念。在我国,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大范围媒体关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宣传报道下,以杭州为代表的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
(四)回归自然的骑行文化
自行车运动与户外运动密不可分,两者碰撞催生出了特有的骑行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倡导人们远离繁华的城市,畅游山水之间,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寻求人生本质意义。这对于互联网校园环境下,“宅文化”日渐流行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户外骑行自行车的过程,既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还可以探究历史文化,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现生活的乐趣,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二、大学生对自行车运动的参与现状
(一)参与人数较少
通过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仅把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人占大多数,能够认可其为一项体育运动并经常参与的人较少。目前,高校的自行车运动参与者主要集中在校内的自行车社团里,较大的社团不过一百多人,大部分小的社团只有几十人,这相比拥有上万学生的高校来说是非常小的群体。
(二)参与种类多样
在经常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群中,其参与项目分布较离散,山地车、公路车、死飞、BMX等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单个项目参与人群较少;而且不同项目的参与人群之间缺乏交流,虽然同属自行车运动,但是经常出现“各玩各的”状况,使整个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出现零零碎碎的趋势。
(三)参与者专业水平一般
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及系统的培训,参与人群的自行车运动水平较为业余。在调查中发现,不佩戴头盔、闯红灯、机动车道上骑行等危险行为时有发生;基本的骑行姿势、蹬踏技巧、户外知识等也并没有得到重视;能够掌握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参与者更是凤毛麟角。现在的高端自行车外观时尚、价格不菲,部分发烧友转而重视拼装备,忽视了基本的自行车技巧和运动价值。
三、自行车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起到更好的宣传、引导作用。虽然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发展的比较早,但是在自行车运动推广方面还是力度不够。政府应该合理规划交通路线,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加强对骑行者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自行车运动的价值,构建市民和谐的骑行文化氛围;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保障自行车运动的健康发展。
(二)自行车运动在高校中有着一定规模的潜在基础,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自行车运动的价值,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体育资源纳入到常规的体育工作中来,积极推进自行车运动的开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资源优势,为自行车运动提供场地、器材、设备支持,可以在现有的资源上加强管理,实现高效和灵活的使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自行车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三)高校的俱乐部、社团、协会是大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的体现。但由于是学生自发组成,这些机构往往存在着组织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加强这些组织的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其次,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技术水平、增长运动知识、锻炼身心为发展方向,避免陷入“拼车、拼装备”的不良趋势;另外,还应开设丰富的培训课程,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内容可分为骑行安全及礼仪、自行车维护保养、骑行技术、户外知识等;最后,还要结合社会资源组织各个项目的竞技比赛,加强不同项目之间的交流,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比赛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高大上”带给新人的距离感。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ZC12XJY048。
参考文献:
[1] 盛平,易小坚.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娄底市娄星区业余自行车运动的现状调查[J].体育世界.2013(4).
[2] 谢媛媛.怀化市户外自行车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
[3] 杨蕾,祝捷.自行车运动的符号学解读[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