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西北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4-10-20 02:58张聪
文教资料 2014年17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西北教师

张聪

(黑龙江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是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穆斯林在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伴随着阿拉伯语教育。阿拉伯语教育在西北地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从明中叶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到20世纪初阿拉伯语新式学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学院和高等院校,阿拉伯语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前西北地区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四所: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分别于1996年、2002年、2005年、2006年相继开设阿拉伯语专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规模。另有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于2013年开设了阿语专业并招生,因为是刚刚开办此专业,所以不作为此次本文的调查研究范围。

2.西北高校阿拉伯语师资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西北四所高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总共44人。笔者于2013年6月中旬向四所高校阿语专业的教师发出调查问卷,除了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是委托调查联系人组织教师填写的电子版调查问卷外,其他三所高校的调查都是笔者亲自走访发放及回收问卷。截至7月中旬,笔者收到4所高校教师的有效答卷25份,笔者用SPSS19.0对所有答卷进行统计,在录入过程中发现部分答卷漏填了个别问题的答案,或者出现答案不清晰的情况,笔者将这类答案处理成缺失项。因此,在使用的数据中某些不同变量的总数会出现差别。以下笔者将对此次调查的师资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调查总数的36%,女性占调查总数的64%。其中汉族占16%,回族占72%,撒拉族占4%,东乡族占4%,维吾尔族占4%。年龄结构上,20—30岁者占34.8%,31—40岁者占34.8%,41—50岁者占30.4%,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为34.7岁,此项数据为有效百分比,漏填者2人。可见大多数西北高校阿语教师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这与西北地区的民族区域特色是有关系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的特点。调查对象中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分别为40%、28%和32%。学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教师是在国外获得的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中,52.9%的教师是在国外获得的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0%的教师是在国外获得的学位。可见西北高校阿语教师海外留学经历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师资队伍中本、硕多,博士少,在学历提升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学历是评职称、申报项目、获得进修机会的条件之一,学历低是职业发展的障碍。

2.2 教学情况

从调查对象的教龄看,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68%,6—10年者占24%,11—15年者占0%,16—20年者占8%。一些教师从学校毕业便直接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初任教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不足以帮助他们成功转型为胜任的教师,部分年轻教师对教学理解还存在片面性。

2.2.1 教学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所偏差。一些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其次是听、读、译的能力,最后是写的能力。但是初级职称者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的能力的重视度远低于中、高级职称者,尤其是写的能力,只有38.5%的教师重视此能力的培养。对于主要担任基础阶段教学的初级职称者来说,该阶段教学除了突出和强化听、说技能训练外,也必须进行读、写训练。学生应通过听、读途径,逐步加大语言输入量,接触大量的、多种题材和体裁的语言材料,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丰富词语积累,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加深对语言整体性的理解,为更有效、更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说、写的表达能力创造条件[1]。中级职称者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上较初级职称者更重视,而高级职称者对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有最好的认识。

2.2.2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上,56%的教师支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68%的教师支持精讲多练;44%的教师支持学生言语运用为主,教师言语输入为辅,这三个原则是外语教学过程中首选的基本原则。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应该突出和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但是赞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初级职称者比例却低于中、高级职称者。可见主要担任基础阶段阿语的初级职称者对该阶段阿语教学的教学原则领悟得并不是很深。赞同精讲多练的教师百分比是最高的,而且职称越高,赞同的比例越高。中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主张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但仍有24%的教师选择读写领先,听说跟上和教师言语输入为主,学生言语运用为辅,而且初级职称者中选择此项的比例较高,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得到一部分人的维护,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普及与推广上还不到位。

2.2.3 课堂活动

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关键。笔者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考察是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的。从反馈情况看,教师精读课堂上安排最多的活动是,大多数(82.9%)学生选择单词、句型和课文的讲解,只有8.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间进行口头练习或对话,其中低年级选择比例不如高年级。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言语运用为主的原则很难实施,还是以教师的语法翻译法为主,所谓交际法、听说法、视听法或综合法只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并不一定能真正实施。其原因可能有很多,譬如近年来西北高校增加阿拉伯语专业的招生数量,平行班增多或是班级人数增多,有的班级人数达30多人,再加上课堂上有教学进度要求,可能不宜采用交际法开展口语活动。

2.3 科研情况

每一位学者为了在某一学科领域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不仅要通过学科培养证明自己具备从事学术职业的基本素质,而且要对学科体系作出贡献,并通过学者的物化的劳动形式——文本载体来体现[2]。所以科研是考察教师素质的另一方面。

2.3.1 科研成果

调查结果表明,西北高校阿语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不均衡,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所有教师发表论文总数的方差和标准差分别达到135.827和11.654,而且调查对象中有10人(占调查对象的40%)没有发表过论文,发表最多者达到56篇,从而可以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差很大,较不均衡。

2.3.2 科研投入、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阅读学术著作和刊物论文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而西北高校阿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投入科研文献阅读的时间是很少的。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一位教师每周的科研文献阅读时间达到14小时,16%的教师每周约10小时,20%的教师每周约6小时,40%的教师每周投入约2小时,24%的教师几乎没有投入时间阅读。对于不同职称的教师,每周的时间投入有很大差距,职称越高,每周的科研文献阅读的时间投入越多,投入相同时间的人数比例越高。中级职称者中71.4%每周能投入约2小时的时间阅读科研文献,14.3%能达到10小时,虽然绝大多数的中级职称者能够每周投入时间去阅读,但是投入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少。

某些教师反映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料匮乏,其中高级职称者认为资料匮乏为最大问题的比例高于初、中级职称者,高级职称者从事多年的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达到了一定的科研高度,想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或提升科研高度,就面临资料不足的问题。而初、中级职称者认为无人指导和缺乏时间为最大问题的比例高于高级职称者,初级职称者常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没有什么科研经验,中级职称者的科研处于起步阶段,科研经验不足,他们的科研更需要有经验者的指导。而且教学工作量大给教师的科研带来困扰,调查数据表明,初级职称者周课时数平均为13节,中级职称者周课时数平均为15节,西北高校阿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对教学的投入多了必然会影响科研。通过对Pearson相关性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之间是有负相关关系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59*(p<0.05),处于-0.4至-0.6之间,视为中度负相关,说明教学工作量过多对科研成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西北高校阿语师资队伍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有些方面仍有不足,如职称和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科研水平发展不均衡;教师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年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认识尚显不足。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根据教师发展需求,推进针对性培训机制

西北高校阿语教师对于培训的渴求度是较高的,88%的调查对象表示工作以后仍有必要继续进修或深造,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对继续进修或深造的需求高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初级职称者的需求高于中、高级职称者。不同类别教师的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数据显示,总体上,过半的教师继续深造的原因是出于提升专业技能,其次是改善教学方法,最后是提高学历。根据阿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及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师开设带有针对性的进修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化能力的短期、强化、有主题的课程,让教师在研修班里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体验实践,通过探究的方式达到学习效果。文秋芳学者对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联合成功举办的42期大型专题研修班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研修班时间短,成效高,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是提升在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最佳形式之一。[3]

3.2 建立与国内外同类学科交流沟通机制

问卷调查过程中,有45.8%的教师反映存在与外界联系少,缺少专家指导这种情况。从教师的基本情况看出,我国西北高校阿语教师的海外留学经历很丰富。应当充分利用海外留学机会,与国外院校沟通交流,向国外学者、专家请教探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充实文献资料,解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资料匮乏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信息保障。除了可以与国外院校沟通交流外,西北高校还可以与北京、上海等阿拉伯语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交流沟通,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分别于1946年、1954年、1960年、1961年开设阿拉伯语专业,办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师资水平、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已经成熟。西北高校的阿语教师可以前往访学,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邀请北京、上海各高校的专家到西北各高校,与各位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

4.结语

西北高校在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学科点后,要重视后续的学科点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又扩充师资队伍,既培训专业技能,又改善教学方法,确保阿语教学更好地进行。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出台、银川成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主办地、宁夏大学成功获批教育部国家阿拉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西北地区正致力于培养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只有阿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得到发展,阿语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对发展地区经济,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有重大意义。

[1]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级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2]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4.

[3]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A].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1.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西北教师
最美教师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一座西北小城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西北不惑
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探析
西北望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