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成体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性得到彰显。但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职教育有效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该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厚实、文化引领的思路,站在战略高度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国情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发展实际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科学规划。高职院校要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特色人才为目标,建设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含量高的实训基地。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品牌专业。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专业结构设置上,高职教育应该坚持与三个产业体系相适应,高职教育专业体系必须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
1.高等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首先,在办学主体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条块分割。目前来讲,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由地方职业院校合并而来,还有一些民办职业院校。这些院校之间存在部门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的状况,导致职业院校无法实现资源整合、统筹兼顾,无法充分法规整体效应。其次,国家没有为高职教育建立起完善的、长期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现行的投入机制以学生学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这样的机制导致学校经费不足,缺口较大,很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2.社会观念未完全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不够。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缺乏有力措施保障高职教育发展。有些人把高职教育限定为“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走不出“终结性教育”的阴影,不受社会欢迎。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 “次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附属品,是一种补充,是不入流的非正规教育,尤其一些职业院校是由中专合并而来的,所以被认为比专科还低一层次。甚至有人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弱势群体教育。很多受教育者都来自农村、社会中等及以下收入的家庭群体,贫困学生数目相对较多。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一般都是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所以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解决高考落榜生的一种手段。还有一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只是延缓或者推迟大批高中毕业生就业的权宜之计,只是为了缓和学生升学压力和社会矛盾而设立的。这样的观念误区给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困扰,使高职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高职教育的个人需求在逐渐萎缩,许多职业院校招生出现困难。
3.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特色尚未形成。
打造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把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转化为现实的办学特色。一些院校的办学方向不明确,对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认识不清。如有的学校偏重于学科型教育,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而不是致力于探索职业院校的特色和特点。有些院校过分追求专升本,不利于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能够依托行业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目录。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不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在就业导向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切实树立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没有把就业导向放在办学实践中。教育部大力提倡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增强市场意识,努力创新、大胆探索,才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竞争优势。
4.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实习实训难。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强调“注入式”理论讲解,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考后很快忘光。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发挥空间,教师无用武之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到知识。其次,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机制不够灵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师资水平不够高,教育实践缺乏特色,这些都严重制约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再次,我国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是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1.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和投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掌舵”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做好政策制定和协调工作。同时还要通过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确保高职院校在教师聘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
2.转变观念,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深化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丰富高职院校发展内涵。首先,各级政府应该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把高职教育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各项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帮助高职院校尽快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为高职院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衡量标准。国家应该逐步提高一线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以此鼓励高职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3.高职教育要突出特色,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要体现时代性,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导发展高职教育。首先,高职教育应该构建灵活的办学模式,做到协调统一,结合各个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办学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合理设置专业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其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如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利用民办教学发展高职教育等。最后,高职院校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能力培养。
总之,高职教育一定要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办事特点,始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的一流人才,更好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自身发展更具活力。
[1]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
[2]王嘉禄.山西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0.
[3]史赞.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刘红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J].成人教育,2009(03).
[5]于正永,孙秀英,杜文龙.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大众科技,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