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春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东莞 523320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系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皮疹、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伴发心肌炎、肺水肿等。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若加控制可致死亡[1]。在我国,小儿手足口病呈现“早、快、重”的特点,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对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总结发病特征、治疗方案的研究,为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8月我院36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82例,女1311例,年龄3个月~5岁,其中<3岁2982例,3~5岁711例。按照病程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3608例,男2315例,女1293例;<3岁 2934例,3~5岁674例,平均年龄(4.3±1.6)岁;发热 3530 例,体温 37.6~38.5℃者 2997例,>38.5~39.0℃者533例;热程5~8 d。重症组85例,男63例,女22例;<3岁 48例,3~5岁37例;平均年龄(4.2±1.3)岁;发热 79 例,体温 37.6~38.5℃者 42例,>38.5~39.0℃者 31例,>39.0℃者 12例;热程 5~8 d。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①病史资料不完整者;②既往有运动、精神发育较同龄儿落后者;③先天性心脏病、肺部发育不良者;④慢性基础疾病者;⑤入院时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堂实用儿科治疗指南》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手足口病高危病例的诊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疱疹伴发热症状,并发神经系统受累、呼吸系统循环障碍,表现为精神差、嗜睡、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惊厥等,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大多数患儿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啰音;③心率增快或减慢、高血压或低血压、面色苍白、末梢循环不良;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7.5×109/L,嗜中性粒细胞≥60%;⑤脑脊液异常和血糖增高;⑥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普通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7.5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1 mg/mL),静脉滴注,1次/12 h,同时给予抗病毒及维生素C、维生素B2对症治疗。
重症组患儿在普通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总量2 g/kg,分2 d给予。颅内高压者加入20%甘露醇1~2 g/(kg·次),20~30 min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白蛋白、速尿、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受累症状时采用快补慢脱。最好采用丙球蛋白、血浆等,纠正循环障碍;在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血管活性药物。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障碍,应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无咳嗽、咽痛;好转: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减轻。无效: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增多,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人数×100%
观察两组患儿惊厥和(或)昏、发热时间、皮肤花纹状、四肢皮肤末梢凉、血压等临床表现;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WBC、血糖、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肌酸激脢(CK-MB)等水平及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症组惊厥和(或)昏迷、皮肤花纹状、四肢皮肤末梢稍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组发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收缩压>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30 次/min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 2。
普通组患儿WBC、血糖及乳酸水平均低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8、4.301、3.582,P=0.0245、0.0096、0.0248)。 见表 3。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比较[n(%)]
表3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
注:WBC:白细胞;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CK-MB:肌酸激酶
组别 例数 WBC(×109/L)血糖(mmol/L)乳酸(mmol/L)TCO2(mmol/L)CK-MB(U/L)普通组重症组3608 85 9.32±3.01 10.14±3.65 26.38±2.69 25.78±3.67 21.93±26.71 24.89±34.25 t值 P值2.678 0.0245 7.00±2.98 8.51±4.71 4.301 0.0096 1.81±0.82 2.29±1.82 3.582 0.0248 1.907 0.8780 1.044 0.8732
所有患儿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异常者1443例,占39.1%。普通组异常率低于重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0.05),其中重症组窦性心律过速23例,ST段异常17例。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比较
X线胸片检查发现,普通组双肺纹理增粗者占25.9%,肺部炎性改变显示片絮状阴影者占7.4%,与重症组(27.1%、5.9%)比较,两组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患儿X线胸片异常情况比较[n(%)]
普通组痊愈率为66.0%,总有效率为96.4%,无一例死亡。重症组痊愈率为38.8%,总有效率为81.2%,死亡3例,主要因病情发展较快,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9.225,P < 0.01)。 见表 6。
表6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手足口病0~5岁好发,其中0~3岁为发病高峰期[2]。怀疑与此年龄阶段内儿童个人卫生意识尚未健全有密切关系,且0~5岁儿童缺乏EV71保护性抗体,故而易感。本次研究所选的患儿中男106例,占66.3%;女54例,占33.8%,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与谭玉霞等[3]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男孩好动有关,其暴露机会与感染概率高。发病后,患儿可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疱疹,疱疹内含少量液体,可有炎性红晕,或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普通病例大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往往因病程迁延,发展为重症病例,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本次研究的重症患儿中,≤3岁88例,占83.0%,3岁以下患儿发展为高危重症的概率显著较高。重症病例病程大多超过5 d,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肌肉痉挛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本研究中,普通组平均发热时间为(1.62±1.17)d,较重症组的(5.81±1.78)d显著缩短。普通组惊厥和(或)昏迷者1例(3.3%);重症组 11 例(10.4%);提示,重症组惊厥、昏迷比例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循环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冷汗、皮肤花纹状、四肢末梢冰凉,指端发绀等表现。呼吸系统则多表现为咳嗽、呼吸浅促、口唇发绀等。本资料中,普通组未出现皮肤花纹,四肢末梢变凉9例(16.7%);而重症组皮肤花纹21例(19.8%),四肢末梢变凉60例(56.7%),两组循环障碍症状发生率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病情发展迅速的患儿,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肺循环障碍,甚至死亡。在临床诊断中,这些症状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患儿病情诊治延误。因此,神经受累阶段,应当严格掌握普通型与重症型患者的典型特征,把握重症的预警指标,尽早发现、尽早救治。目前,有不少研究报道认为,血乳酸增高可作为重症手足口病指标[4]。血乳酸是糖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在机体缺氧环境下,血乳酸会不断积累、增高。重症手足口病酸碱紊乱复杂,由于进入液量少、尿少、末梢循环障碍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而患儿呼吸系统内呼吸浅、慢的变化,致使机械通气量少、潮气量少,也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本资料中,普通组乳酸水平为(1.81±0.82)mmol/L,重症组为(2.29±1.82)mmol/L,由此可见重症患儿的血乳酸显著升高。对患儿血乳酸水平的检测,能够有效反映患儿病情的进展,确定患儿是否存在酸中毒,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有学者提出,WBC>15×109/L、血糖升高、胸部 X线片异常、心电图改变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险因素[5]。本次研究所选患儿的资料显示,普通组WBC为(9.32±3.01)×109/L,重症型为(10.14±3.65)×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5)。两组患儿血糖均有增高,而重症型患儿血糖为(8.51±4.71)mmol/L,高于普通型患儿的(7.00±2.9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0.05)。建议,临床上严格监测患儿的WBC、血糖指标,准确诊断疾病的进展程度。此外,普通组心电图异常率为38.9%,重症组异常率为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0.05)。而X线胸片检测发现,普通组患儿肺部纹理增粗、肺内片絮状模糊阴影等异常变化18例(33.3%),重症组异常36例(34.0%),两组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999年前后,台湾、澳大利亚等地区EV71流行时,均选择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并证实丙球蛋白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6-8]。在神经受累阶段,要密切观察患儿WBC计数、血糖水平、血压、心率及末梢循环的变化,尽早应用丙球蛋白[9]。我院对普通病例的治疗,采用退热、抗病毒的治疗,并保证饮食清淡、避免交叉感染[10-11]。而重症患者增加丙种球蛋白,对于颅内高压患儿,给予甘露醇、速尿脱水降压,呼吸、循环衰竭者,全程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末梢循环,需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表现,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内环境平衡,保护重要脏器[12-14]。但舒血管药物应用应当慎重,避免血压降低过度。普通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重症型为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症组死亡3例,其病情发展迅速,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手足口重症高危患儿病情较为典型,发展迅速,血糖、血压、WBC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外,部分患儿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也会受到影响,故而临床上应当积极干预,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
[1]Chang LY,King CC,Hsu KH,et al.Risk factor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in children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J].Pediatrics,2002,109(1):e88.
[2]王艳.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表现[J].实用预防医学,2011,(1):36-38.
[3]谭玉霞.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刘利梅,李晓红,吕勇,等.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18 例的临床观察与救治[J].安徽医学,2008,29(4):354-356.
[5]任敏,董俊善,曹立华,等.2008-2009年秦皇岛市316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111-113.
[6]Huang CC.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children:lessons from this Taiwan epidemic[J].Acta Paediatr Taiwan,2001,42(1):527.
[7]任雪云,申长清,蔡文仙,等.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2,7(2):215-216.
[8]李运璧,李建超,朱小石,等.16例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6):95-96.
[9]李建明,林益敏,胡毅文,等.甲基强的松龙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1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71-73.
[10]谭献琼.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用药观察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2):430-431.
[11]吴锦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164.
[12]舒远琴.重症手足口病30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4,20(1):115.
[13]黄雪梅,潘登,李应其,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2,7(7):895-896.
[14]卢联合,陈志海,徐艳利,等.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案[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