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人们跨国、跨地区流动的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不断凸显。跨文化适应具有四个维度模型。文化适应中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过程 维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8-02
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断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成为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民族事务司的J.W.Powell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的学习者在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过程中所导致的心理变化”。[1]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尓德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两类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变化”。[2]Y.Y.Kim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的过程”。[3]结合各家观点,笔者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群体或个人在两种文化的持续接触中为了适应某种新文化而积极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穿着、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包括内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价值观、人生理念、信仰、态度等。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程,笔者将从跨文化适应的维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单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群体或个人不但要面对外在的生活压力,还要承受内在的心理变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单维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适应的过程,1964年戈登(Gordon)发展了这一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总是位于从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并且这些个体最终将到达完全的主流文化这一点,也就是说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其文化适应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见图1)。同时个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来民族对他的影响就越少。这一连续体的中点是一种双文化的状态,此时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已经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响,但双文化状态是暂时的”。[4]
■
图1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带有单向性的缺点,一方面将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的完全同化视为理想状态,将同化过程视为直线式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仅强调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单方面的影响,忽略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影响。
二、双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未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两种持续接触的文化的相互影响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开始尝试从两个维度研究跨文化适应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John W.Berry)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会对发生相互接触的两种不同文化都产生影响,这两种文化分别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基于对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触并参与主流文化群体的倾向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适应中的群体或个体面临着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约翰·贝利根据跨文化适应中群体或个体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 [5](见图2)。整合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既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时又重视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积极吸取异文化中的精华,并将母文化和异文化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放弃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接触主流群体并参与到主流群体中,全面吸收异文化。分离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排斥主流群体接并排斥异文化。边缘化策略是指个体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体接触。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强调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单向影响的单维度模型,他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文化群体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文化适应者对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体文化的不同态度。同时约翰·贝利在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文化适应对于文化适应者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用来分析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框架。
■
图2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三、多维度模型
多维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约翰·贝利提出文化适应第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称“交互性文化适应模型”(见图3)。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不同态度也会导致文化适应者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不同影响。对于文化适应者来说,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受主流群体态度的影响,因为主流群体可能会施加某种文化适应压力限制文化适应者的选择。很多情况下,文化适应者在接触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自由选择文化适应策略。基于此,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中的第三个维度,即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该态度包括多元文化主义、熔炉主义、种族隔离主义和排外主义。在此基础上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应运而生。
■
图3 布瑞斯的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包含了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倾向,当主流群体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宽松的环境,易采取整合策略,与主流群体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当主流群体实行熔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和谐相处;当主流群体实行种族隔离策略或排外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伤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产生冲突。下表(表1)将进一步说明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和文化适应者采取的适应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1 主流群体和文化适应者的相互关系
■
四、融合模型
单维度模型、双维度模型和多维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适应的维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认为:事实上文化适应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是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该维度模型到目前还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对该维度模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 注 释 ]
[1] 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836-846.
[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96.
[4] 祝婕.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张劲梅,张庆林.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人们跨国、跨地区流动的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不断凸显。跨文化适应具有四个维度模型。文化适应中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过程 维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8-02
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断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成为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民族事务司的J.W.Powell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的学习者在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过程中所导致的心理变化”。[1]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尓德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两类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变化”。[2]Y.Y.Kim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的过程”。[3]结合各家观点,笔者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群体或个人在两种文化的持续接触中为了适应某种新文化而积极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穿着、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包括内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价值观、人生理念、信仰、态度等。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程,笔者将从跨文化适应的维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单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群体或个人不但要面对外在的生活压力,还要承受内在的心理变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单维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适应的过程,1964年戈登(Gordon)发展了这一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总是位于从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并且这些个体最终将到达完全的主流文化这一点,也就是说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其文化适应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见图1)。同时个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来民族对他的影响就越少。这一连续体的中点是一种双文化的状态,此时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已经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响,但双文化状态是暂时的”。[4]
■
图1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带有单向性的缺点,一方面将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的完全同化视为理想状态,将同化过程视为直线式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仅强调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单方面的影响,忽略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影响。
二、双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未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两种持续接触的文化的相互影响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开始尝试从两个维度研究跨文化适应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John W.Berry)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会对发生相互接触的两种不同文化都产生影响,这两种文化分别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基于对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触并参与主流文化群体的倾向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适应中的群体或个体面临着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约翰·贝利根据跨文化适应中群体或个体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 [5](见图2)。整合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既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时又重视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积极吸取异文化中的精华,并将母文化和异文化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放弃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接触主流群体并参与到主流群体中,全面吸收异文化。分离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排斥主流群体接并排斥异文化。边缘化策略是指个体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体接触。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强调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单向影响的单维度模型,他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文化群体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文化适应者对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体文化的不同态度。同时约翰·贝利在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文化适应对于文化适应者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用来分析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框架。
■
图2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三、多维度模型
多维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约翰·贝利提出文化适应第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称“交互性文化适应模型”(见图3)。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不同态度也会导致文化适应者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不同影响。对于文化适应者来说,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受主流群体态度的影响,因为主流群体可能会施加某种文化适应压力限制文化适应者的选择。很多情况下,文化适应者在接触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自由选择文化适应策略。基于此,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中的第三个维度,即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该态度包括多元文化主义、熔炉主义、种族隔离主义和排外主义。在此基础上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应运而生。
■
图3 布瑞斯的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包含了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倾向,当主流群体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宽松的环境,易采取整合策略,与主流群体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当主流群体实行熔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和谐相处;当主流群体实行种族隔离策略或排外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伤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产生冲突。下表(表1)将进一步说明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和文化适应者采取的适应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1 主流群体和文化适应者的相互关系
■
四、融合模型
单维度模型、双维度模型和多维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适应的维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认为:事实上文化适应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是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该维度模型到目前还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对该维度模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 注 释 ]
[1] 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836-846.
[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96.
[4] 祝婕.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张劲梅,张庆林.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人们跨国、跨地区流动的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不断凸显。跨文化适应具有四个维度模型。文化适应中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过程 维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8-02
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的不断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成为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民族事务司的J.W.Powell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的学习者在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过程中所导致的心理变化”。[1]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尓德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两类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变化”。[2]Y.Y.Kim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的过程”。[3]结合各家观点,笔者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群体或个人在两种文化的持续接触中为了适应某种新文化而积极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外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穿着、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包括内在文化特征的改变,如价值观、人生理念、信仰、态度等。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程,笔者将从跨文化适应的维度模型方面展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单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群体或个人不但要面对外在的生活压力,还要承受内在的心理变化。1921年帕克和米勒提出单维度模型描述跨文化适应的过程,1964年戈登(Gordon)发展了这一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总是位于从完全的原有文化(culture of origin / heritage culture)到完全的主流文化这样一个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并且这些个体最终将到达完全的主流文化这一点,也就是说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其文化适应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同化(见图1)。同时个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来民族对他的影响就越少。这一连续体的中点是一种双文化的状态,此时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已经被主流文化同化,在另外一些方面仍受原文化影响,但双文化状态是暂时的”。[4]
■
图1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带有单向性的缺点,一方面将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的完全同化视为理想状态,将同化过程视为直线式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仅强调主流社会对文化适应者单方面的影响,忽略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影响。
二、双维度模型
跨文化适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戈登的单维度文化适应模型未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两种持续接触的文化的相互影响作出描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开始尝试从两个维度研究跨文化适应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John W.Berry)认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会对发生相互接触的两种不同文化都产生影响,这两种文化分别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基于对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主流文化接触并参与主流文化群体的倾向性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方面,跨文化适应中的群体或个体面临着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以及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约翰·贝利根据跨文化适应中群体或个体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角度提出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 [5](见图2)。整合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既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保留自己的母文化,同时又重视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积极吸取异文化中的精华,并将母文化和异文化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同化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放弃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积极接触主流群体并参与到主流群体中,全面吸收异文化。分离策略是指群体或个体重视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排斥主流群体接并排斥异文化。边缘化策略是指个体既不愿保持本族群文化传统和身份,又不愿和主流群体接触。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不同于戈登的只强调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单向影响的单维度模型,他将文化适应者和主流文化群体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文化适应者对于本族群文化和主流群体文化的不同态度。同时约翰·贝利在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文化适应对于文化适应者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用来分析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框架。
■
图2 约翰·贝利的双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三、多维度模型
多维度模型是1997年布瑞斯[6](Bourhis)在约翰·贝利提出文化适应第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称“交互性文化适应模型”(见图3)。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不同态度也会导致文化适应者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产生不同影响。对于文化适应者来说,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受主流群体态度的影响,因为主流群体可能会施加某种文化适应压力限制文化适应者的选择。很多情况下,文化适应者在接触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自由选择文化适应策略。基于此,约翰·贝利提出跨文化适应中的第三个维度,即主流文化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该态度包括多元文化主义、熔炉主义、种族隔离主义和排外主义。在此基础上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应运而生。
■
图3 布瑞斯的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
多维度文化适应模型包含了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倾向,当主流群体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宽松的环境,易采取整合策略,与主流群体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当主流群体实行熔炉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同化,易采取同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和谐相处;当主流群体实行种族隔离策略或排外策略时,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伤害和不公正待遇,易采取分离或边缘化策略,并与主流群体产生冲突。下表(表1)将进一步说明主流群体对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和文化适应者采取的适应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1 主流群体和文化适应者的相互关系
■
四、融合模型
单维度模型、双维度模型和多维度模型都是基于文化适应的维度提出的,Arends-Toth &Van de Vijver 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的融合模型。融合模型认为:事实上文化适应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并不是原来纯粹的主流文化或个体固有的母文化。这种新的经过整合的文化可能包含了两种文化中所共有的精华部分,也可能包含着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但不突出的内容,但是绝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母文化。由于该维度模型到目前还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因此对该维度模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 注 释 ]
[1] 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836-846.
[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390-393.
[3] 王利平,王恩科,李洪春.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96.
[4] 祝婕.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1.
[5] Berry J W,Poortinga YP,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2nd 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45-383.
[6] 张劲梅,张庆林.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4):82-87.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