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娟 李海磊
摘 要:“俱乐部式”教学是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得到较大发展;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得到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与掌握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坚持一切为学生发展,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俱乐部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218-02
现代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给社会与教育带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要发展与改革,与时俱进,就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始于2002年9月,这表明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以新纲要为理论支撑。“俱乐部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有大学生体育锻炼组合成一组共同的爱好,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以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教学纲要为目标,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实施以专门系统的体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实践出真知,各大高校成功的案例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可以作为教学改革深化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 “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涵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调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注重学生爱好运动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掌握技能与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终身受益。
“俱乐部式”教学借助于大学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作为课程开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和分享为根本。适用于任意一项运动的开展,均可以依据相应的体育教学规律,突出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灵活设置课程、任课教师、班级设置以及上课时间。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分组、直观感知、层层递进、表演竞赛、分享讨论等方式进行尝试性教学,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变成沟通、创造、思考、探究、表演、分享的展示平台。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学生的主观选择相适应,形成一种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问卷法;
(3)逻辑分析法;
(4)数理统计法;
(5)教学实验法。
3 教学实验的设置与研究
3.1 教学实验时间
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了为期13周教学实验,实验地点为运动场,为期26学时,时间为2013年9月12日至12月12日。
3.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教学班,实验班58人,对照班60人。
3.3 实验指标
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1000 m跑、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50 m跑,以此测试大学生的灵敏、力量、爆发力和速度,并作为基础身体素质的指标。选取大学生考勤与民意测评表作为学生学习态度的指标。选取大学生校园健美操系列—青春魅力的技能掌握情况作为指标。选取《“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调查问卷》作为反映“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指标。
3.4 实验的设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1)准备阶段。
采集两组学生体能数据:包括反映机体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反映机体耐力的1000 m跑、反映机体力量的实心球。
(2)实施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按照课程改革,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在教师指导下,有自由选择项目、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有一个共同的体育锻炼爱好,大学生基于心理、生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以体育锻炼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具体结构见图1所示。
(3)结束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的评价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合理运用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回收反馈信息与调查问卷,针对数据结果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对高校公共体育开展的途径。
3.5 实验控制
针对大学生心理多变与异常情况而产生心态起伏,实验进行过程中,隐瞒学生进行实验的行为与任务目的。实验过程,由一名教师进行统一调控,实施的时间、场地、器材一致。两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兴趣都提前进行相关测量,均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都与大学生进行沟通,避免课外活动等外界因素干扰,以此确保“俱乐部式”教学实验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生命认知与安全实践技能更有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充分体现国家关于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不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还树立了学生的终身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endprint
摘 要:“俱乐部式”教学是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得到较大发展;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得到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与掌握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坚持一切为学生发展,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俱乐部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218-02
现代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给社会与教育带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要发展与改革,与时俱进,就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始于2002年9月,这表明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以新纲要为理论支撑。“俱乐部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有大学生体育锻炼组合成一组共同的爱好,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以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教学纲要为目标,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实施以专门系统的体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实践出真知,各大高校成功的案例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可以作为教学改革深化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 “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涵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调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注重学生爱好运动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掌握技能与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终身受益。
“俱乐部式”教学借助于大学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作为课程开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和分享为根本。适用于任意一项运动的开展,均可以依据相应的体育教学规律,突出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灵活设置课程、任课教师、班级设置以及上课时间。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分组、直观感知、层层递进、表演竞赛、分享讨论等方式进行尝试性教学,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变成沟通、创造、思考、探究、表演、分享的展示平台。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学生的主观选择相适应,形成一种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问卷法;
(3)逻辑分析法;
(4)数理统计法;
(5)教学实验法。
3 教学实验的设置与研究
3.1 教学实验时间
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了为期13周教学实验,实验地点为运动场,为期26学时,时间为2013年9月12日至12月12日。
3.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教学班,实验班58人,对照班60人。
3.3 实验指标
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1000 m跑、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50 m跑,以此测试大学生的灵敏、力量、爆发力和速度,并作为基础身体素质的指标。选取大学生考勤与民意测评表作为学生学习态度的指标。选取大学生校园健美操系列—青春魅力的技能掌握情况作为指标。选取《“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调查问卷》作为反映“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指标。
3.4 实验的设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1)准备阶段。
采集两组学生体能数据:包括反映机体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反映机体耐力的1000 m跑、反映机体力量的实心球。
(2)实施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按照课程改革,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在教师指导下,有自由选择项目、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有一个共同的体育锻炼爱好,大学生基于心理、生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以体育锻炼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具体结构见图1所示。
(3)结束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的评价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合理运用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回收反馈信息与调查问卷,针对数据结果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对高校公共体育开展的途径。
3.5 实验控制
针对大学生心理多变与异常情况而产生心态起伏,实验进行过程中,隐瞒学生进行实验的行为与任务目的。实验过程,由一名教师进行统一调控,实施的时间、场地、器材一致。两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兴趣都提前进行相关测量,均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都与大学生进行沟通,避免课外活动等外界因素干扰,以此确保“俱乐部式”教学实验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生命认知与安全实践技能更有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充分体现国家关于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不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还树立了学生的终身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endprint
摘 要:“俱乐部式”教学是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得到较大发展;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得到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与掌握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坚持一切为学生发展,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俱乐部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218-02
现代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给社会与教育带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要发展与改革,与时俱进,就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始于2002年9月,这表明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以新纲要为理论支撑。“俱乐部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有大学生体育锻炼组合成一组共同的爱好,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以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教学纲要为目标,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实施以专门系统的体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实践出真知,各大高校成功的案例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可以作为教学改革深化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 “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涵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调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注重学生爱好运动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掌握技能与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终身受益。
“俱乐部式”教学借助于大学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作为课程开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和分享为根本。适用于任意一项运动的开展,均可以依据相应的体育教学规律,突出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灵活设置课程、任课教师、班级设置以及上课时间。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分组、直观感知、层层递进、表演竞赛、分享讨论等方式进行尝试性教学,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堂变成沟通、创造、思考、探究、表演、分享的展示平台。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学生的主观选择相适应,形成一种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问卷法;
(3)逻辑分析法;
(4)数理统计法;
(5)教学实验法。
3 教学实验的设置与研究
3.1 教学实验时间
在安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了为期13周教学实验,实验地点为运动场,为期26学时,时间为2013年9月12日至12月12日。
3.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教学班,实验班58人,对照班60人。
3.3 实验指标
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1000 m跑、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50 m跑,以此测试大学生的灵敏、力量、爆发力和速度,并作为基础身体素质的指标。选取大学生考勤与民意测评表作为学生学习态度的指标。选取大学生校园健美操系列—青春魅力的技能掌握情况作为指标。选取《“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调查问卷》作为反映“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影响的指标。
3.4 实验的设计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1)准备阶段。
采集两组学生体能数据:包括反映机体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反映机体耐力的1000 m跑、反映机体力量的实心球。
(2)实施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按照课程改革,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在教师指导下,有自由选择项目、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有一个共同的体育锻炼爱好,大学生基于心理、生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以体育锻炼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具体结构见图1所示。
(3)结束阶段。
“俱乐部式”教学的评价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合理运用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回收反馈信息与调查问卷,针对数据结果对“俱乐部式”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对高校公共体育开展的途径。
3.5 实验控制
针对大学生心理多变与异常情况而产生心态起伏,实验进行过程中,隐瞒学生进行实验的行为与任务目的。实验过程,由一名教师进行统一调控,实施的时间、场地、器材一致。两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兴趣都提前进行相关测量,均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都与大学生进行沟通,避免课外活动等外界因素干扰,以此确保“俱乐部式”教学实验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生命认知与安全实践技能更有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充分体现国家关于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内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不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还树立了学生的终身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