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10-16 17:18冯军康红娜
科技资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创新

冯军 康红娜

摘 要:今天,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前列,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部门为了适应企业需求,积极主动的与行业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卓越计划”成为高校培养社会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点项目。

关键词:卓越计划 创新 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203-0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体系的成熟,国家愈加重视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进,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应用能力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国家和教育部门重视的课题。[1]各个高校也在积极主动的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使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更进一步。“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培养社会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性作用。

1 “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卓越计划中,学生是主体,企业和高校起引导性作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直接接触行业相关信息及工程现场,直接参与项目工程。企业作为学生的导师之一,在卓越计划中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卓越计划并非涵盖全国所有工程类专业,也没有普及到所有企业,很多高校现在仍处于试点阶段,所以对卓越计划的还不能做到全面与完善,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

1.1 企业对卓越计划缺乏一定的认识

由于卓越计划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内工程类大学生,企业对该计划了解甚少,甚至很多企业完全不了解。企业对培养社会下一代人才没有自主的认识,大部分企业认为没有法定责任和义务与学校合作教书育人、培养社会高效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时会出于单方面被动局面。同时企业由于业务繁忙缺乏对计划实施的积极性,并不愿意与高校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卓越计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的工程类教育没有对工程类人才进行细分,只体现了“一般目标”和“重点对象”两类人群,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型人才,什么样的学术型人才,并未进行人才细分,导致教育目标比较模糊,同时学生自己也不明确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今天的大部分高校教育依然依赖课堂教学,偏离工程实际,依旧没有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认为做研究的是一流人才,做教学的是二流人才,做实践的是三流人才。[2]在这种对人才区分误解的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就成为国家、高校和企业共同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2 系统构建“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要起到主导作用,应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计划,细分才人目标,引导开发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通过制定任务形式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完成任务中实现了各阶段的专业学习。传统课堂的虚拟课堂作业的形式与实践脱节,学生必然会缺乏学习激情,实际项目任务目标明确,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项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任务化的项目中去。

2.1 制定双元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任何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首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识、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为此,对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与社会企业项目时间培养双轨并行,达到大学教育与工业训练的平衡,[3]将两种教育模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2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国家调控或校企沟通,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有责任与学校合作为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贡献力量。通过校企攻关课题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制度可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结合企业需求,以为企业服务为导向,做到学科知识的延伸,提升学生的实际工程技术能力。[4]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结合,将问题明确化,目标清晰化,建立行业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机制,既解决了高校为学生寻找实践平台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效益问题,实现三方共赢。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人才培养意识,真正实现校企联盟教育战略。

2.3 建立2+1+1培养模式

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趋势越来越大,拟制定课堂教学—校内项目实践—企业实践模式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前两年以学校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工程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第三年参与到校内的实践平台,包括老师的课题及项目,培养学生对项目的认识和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相关的实训环节。第四年进入企业,基于岗位项目的课程模块完成企业实践项目及毕业设计。[5]通过2+1+1的培养模式,既能激起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及激情,又能真正意义的提升学生对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

3 结语

总之,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效益提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平台,高校必须依靠产学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能力,企业必须依靠高校的学生创新资源提高企业效率,这种合作模式既符合企业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也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25-27.

[2] 钟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175.

[3] 刘永平,李涛,吴爱梅,等.机械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86-87,113.

[4] 赵金龙.高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1,23.

[5]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创新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