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仪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的开展,准确的“切入点”正如那个“能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切入课文的艺术的思考,并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准确切入 启发思维 深入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147-01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这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准确的“切入点”正如那个“能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文本内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又能保护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功的切入,能让整个课堂如鱼得水,从而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要力求寻找准确切入课文的“点”的艺术的思考,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本人以收效良好的几种方法来分享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提升课堂”的体验。
1 人物形象迁移切入式
初中语文,总有些重要的讲读课是来自几个重要作家的优秀作品,而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情怀在某特定环境下是基本上相同或相近的。这样,只要用心把握好作者在那某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个性与情怀来学习他在那环境下写成的作品,是可以尝试用“把握人物形象迁移”的方法来切入课题,从而达到准确而快速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主旨与内涵。
例如,在讲陶渊明的“自传”——《五柳先生传》的时候,可以先复习《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作者借对“桃花源”的虚构,表达对像“桃花源”般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而他的《归园田居(其三)》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同样表达了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借此引导学生总结认识陶渊明“正直、率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的总体形象。之后再引出:“陶渊明在他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里又是如何表达的呢?”通过抓住人物突出形象的切入,走进文本,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陶渊明“不慕荣利”的高洁形象。紧跟着,再问学生们:“这‘不慕荣利的特征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学生抓住全文的人物中心形象,认真赏读文本。很快,对于“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和通过“环堵萧然……”的环境描写与“晏如也”的生活态度的鲜明对比,更能体现他“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一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便水到渠成般一一理解了。
2 解题切入式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窗口。一般的标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以解题来切入,可以单刀直入,抓住文章的中心。
例如,教《中国石拱桥》,可以先用白色粉笔板书“桥”字——问学生们:“我们中国的桥梁,自古至今,一般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一边在“桥”字前一些的空位上用红色粉笔加上“中国”二字);当学生们说出常见的桥是用石料做的时候,马上在“桥”之前一点的空位上用黄色粉笔加上“石”字。接着,再问:“中国桥,大多数是什么形状的?远看横卧在水面上的桥像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拱形,像彩虹!”于是,在“桥”与“石”字间用粉红色的粉笔加上“拱”字。就这样,本课要讲的《中国石拱桥》便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引出了,本文就是围绕着我们中国桥的外在特点——“石”做的,拱形。从而引入文本所概括的“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优美”这三大特点的具体说明之中……。
3 列表对比切入式
列图表,在说明文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它具有比任何单纯的文字说明更一目了然、具体。面对较为复杂的作品,列图表的切入,更能突出作品的中心。
例如,讲名著《骆驼祥子》,把祥子这人物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把前后两阶段的人物性格、工作表现、生活态度、情感变化等进行列表对比阅读,再进行分析人物变化的最终原因,最后认识到作者以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写出了“昨天的农民——今天的城市贫民祥子发生性格扭曲、人性异化、由人变“兽”的历史悲剧”。从而深一步理解“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的深层内涵。
4 作者简介切入式
讲胡适的《母亲》之前,先向同学们展现有关作者的一些主要情况。然后强调作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当同学们了解到这点的时候无不赞叹)。这时,接着问学生:“是谁影响和培养了这么一个伟人?”同学们马上来兴致了,都能想到是他的母亲。“那么,自小,他从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在文中选取了哪些代表性的事情来塑造母亲高大的形象?”“对于这伟大的母亲,作者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怀来回忆他的母亲?”——于是,同学们便怀着敬仰与疑问奔向文本,细找相关的中心词、句来品味……。
对于文意极为含蓄的《托尔斯泰》,可以先把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代表作和他的特殊的人生经历结合来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感情与人生追求,再质疑著名的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来展现这些的。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走入文本细读。最终能掌握到本文借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对眼睛的“大特写”)来描绘这个世界大文豪“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的中心内容。
像《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都有相通的一面,可以结合作者政途失意、被贬他乡等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是想“借特别之景来抒特别之情”,从而更好掌握文章的中心。
教无定法。切入课文也无定法,像鲁迅使用象征手法写成的《雪》这类的文章,单从字面理解是未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作写目的和主旨的。也可以尝试列表先把“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的特点作比较。再结合本文的特殊的写作背景“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野草》正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便成了他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来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南方的雪”,“但”更喜欢“朔方的雪”的原因来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与主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