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东
摘 要: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大多针对工程的单个指标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观成分过多,且多集中在工程施工、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工程特性、社会政治因素和风险性等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利用熵权原理进行权重的确定,消除了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后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b)-0130-02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是一项具有较高公益性的经营活动。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探讨了不同效益的评价的特点,并且以科学、系统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全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可以更好的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长期发展,并且促进投资成果的提高。
1 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其自身投资数额较大,并且工程的周期较长,其综合效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综合效益评价需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并且对于工程项目中的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工程特性、社会政治因素和风险性等指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制定出良好的评价标准。如果采用工程的单个指标进行评价就会造成部分指标评价过程中,主观意识对于评价结果造成影响,评价过程不够全面。水利水电工程的评价过程不能单一的从某个经济指标来进行评价,必须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效果,制定出有效的评价体系。传统水利水电工程评价重视经济效益的评价,评价指标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系统性。首先,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决策与审批上,其主体依然是政府,并且以政府行为为主导。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地方的重要经济带动工程,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对当地GDP与经济收益的增长,却忽视了对于当地社会就业率、消费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晚,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评价工作不够实用,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次,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保障,并且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新评价方法和评价思想理论被提出,综合评价方法理念的运用,还需要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认同。综合评价方法运用缺乏有效的目的性,评价人员对于评价过程缺乏科学化的处理,导致评价过程过于复杂。针对评价方法,只有保证评价过程算法简洁、客观,才可以真正的实现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最后,大部分地区综合效益评价过程缺乏科学的指导,并且整体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不能对于特殊地区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评价过程过于僵化。
2 构建完善的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的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是地方性的大型工程,其工程项目效益评价需要一套相对完善、直观、科学、合理的体系作为支撑,并且相关指标定量分析准确,可以为后期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在构建相关评价体系指标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整体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和谐发展的需求。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当地环境有着密切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发展理念,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内容。水利水电工程在开展管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并且其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持续发展的原则,真正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战略。以往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后评价的方式,仅仅总是经济效益的评价,忽视对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中,必须包括对环境、社会与经济等不同方面的重视,真正的以提高经济增长、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和环境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二,公平性需求。在开展项目效益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真正的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保证项目评价工作具有足够的公开性。与此同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更好的实现公众对于管理工作的监督,并且提高项目效益评价的可创造性。民众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水平,并且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科学保障,真正的达到对社会、群众负责的目的。最后,人性化需求。在进行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方案的制定上,要真正的实现人性化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切实实的做好相关社会问题的管理。对于既存的相关社会问题,要采用人性化的处理手段,制定人性化的评价标准,有效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真正的将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进行发挥。
3 综合指标体系的内容
3.1 经济因素评价
经济因素评价主要是针对于整体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所投入的费用和预期收益进行计算,并且通过结果的分析,给予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性评价。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般来说要从全局对于整体工程效益和成本费用进行核算,评价整体方案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要对于资金的流向进行分析,并且通过相关财务分析的介入,对于投资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保证整体效益评价的科学与合理。经济因素直接决定了整体工程的收益水平,在进行经济因素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经济效益费用比、净效益、经济内部回收率、投资回收年限等项指标来反映整体项目的经济水平。
3.2 技术因素评价
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因素评价中,主要是针对于整体工程的技术因素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它往往兼顾了所在流域的防洪、灌溉、发电、通航、河道治理和跨流域的引水或调水,并且还包括养殖、给水或其它开发目标。技术因素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充分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作用和功能,并且保证技术因素评价的完善性。endprint
3.3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反应了水利水电工程其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生态效应主要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包括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生态破坏是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并且对于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破坏原有生态结构,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生态环境因素的评价上,主要是针对于生态环境的指标,通过对于动植物、自然环境、人等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关系来进行定性的分析。分析的指标主要是集中在正效应与负效应两个标准之间,并且有一定的时间约定性。生态环境因素中,影响指标的主要因子包括了水质、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鱼类、水量、人群健康、珍稀物种等多方面的内容。
3.4 工程特性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大型工程的一种,其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借鉴其他大型工程的效益评价经验,并且引入科学的效益评价机制。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评价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入相关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并且通过科学的论证。作为长远规划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其经济方案的比对和论证过程必须全面,并且为后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5 社会政治因素和风险性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效应,对于人口的生活环境、分布情况、安全保障、社会产业结构、地区防水防灾能力、医疗卫生、能源、教育、运输等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进行社会政治因素的评价上,要积极的引入多种评价指标,并且清晰的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其自身的风险性,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保证整体工程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客观。
3.6 权重的确定
在权重的确定上,主要采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权重进行合理的分配。一般来说,模糊评价主要是针对于一些信息评价过程进行改进,并且对于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处理。通过熵权原理的应用,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将以往具有较强良好难度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且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通过打分等方式,对于相关指标的权限进行重新的分配与获取,有效的将以往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了重新权重的分配,提高了量化评价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评定过程中,通过模糊权重评价的方法,可以真正的达到对于多个因素进行定量表示,提高整体评价效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消除人为干扰。在进行权重的界定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的方式,并且结合德尔菲法,建立相应的模型。权重的确定过程,是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关键过程。
4 结语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大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其自身的项目效益评价工作,涉及的专业内容较多,并且相关项目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标准制定,要充分的考虑具体需求,并且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特点。在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制定上,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并且对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深层次设计。对不同指标的权重分析上,可以采用专业的分析手段,保证权重分配的合理,进而保证整体综合效益评价的合理性。另外,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对于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相关评价人员必须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相关评价指标,保证行业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综上所述,相关的效益评价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评价指标和方法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更好的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开展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顾海军,赵敏,郑垂勇.水利建设项目循环经济指标及评价[J].水利经济,2010(5):21-24,76.
[2] 肖宜,邵东国,邓锐,等.水利工程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支持系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46-51,54.
[3] 黄建文,周宜红,李建林.水利工程项目综合经济评价模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5):58-60.
[4] 吕彤,吕辉,李文哲.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河南科技,2011(15):40.
[5] 汤丽艳,董增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管理体制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241.
[6] 高金凤,廖文炜,曾二贤.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比较[J].能源技术经济,2010(8):46-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