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意大利、希腊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韩秉宸 梁曼瑜 本报记者 杨沙沙图说:中远集团接管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呈现出忙碌的景象。继与德国、俄罗斯签署几十项经济协议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4日抵达此次欧洲访问第三站意大利,并签署了价值约10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涉及从能源到工程等多个领域。李克强的欧洲之行让外界关于“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讨论又增加了热度。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欧洲,首先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与资金;其次,双方政府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投资需要政府的保障与支持。英成中国在欧洲最大投资地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总额领跑中国对欧洲各国的投资。《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驻英国使馆商务处了解,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中国在英国投资存量达323亿美元,英国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中国企业赴英国投资领域非常广,从以贸易、运输、电信等领域为主,到向高端制造、网络营销、酒店地产等多个领域进军,中国企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整体来看,多数中国企业在英国都是盈利的,只是盈利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一家在英国经营汽车配件的中国公司销售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说,要想在英国成功投资,必须要充分利用这里较好的区位环境和宽松的市场政策。中企集中进入意大利中国企业进入意大利的资本额在2014年大幅飙升,仅近3个月时间里,就有上海电气集团、国家电网集团和光明集团3家中资企业,通过收购意大利企业股份的形式对意展开投资,而仅国家电网集团一单收购,总额就高达21亿欧元,创下了对意单笔投资的最高纪录。据路透社15日报道,意大利总理伦齐在与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意两国签订的经济协议只不过是“开胃菜”,未来双方的经贸关系还将继续深化。据悉,能源与科技领域是中国企业对意大利的投资的重点。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进军意大利市场,一方面是拓展自身商业版图,通过收购优质资产来保障未来收益,另一方面,更是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意大利这个平台,让自身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国家电网成功入股意大利存贷能源网公司为例,国家电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光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投资带动中国相关技术和设备走出国门”。意大利存贷款公司首席执行官乔万尼·丹皮尼也对《环球时报》表示,能与中国这样的世界领先国家企业进行实践和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让意大利企业获益匪浅。 克服希腊式“水土不服”本轮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的希腊已经成为“价廉物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选择“落地”希腊的中资公司也越来越多。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商务处向《环球时报》表示,目前常驻雅典的中资企业有13家,投资合作领域包括港口运输、船舶制造、绿色能源、通讯技术、房地产开发,以及并购希腊本土知名企业等。其中,中远比雷埃夫斯港码头是最具示范效应的成功项目。但在成功之前,中远也曾遭遇希腊式的“水土不服”。记者了解到,一些希腊人对中国企业存在误解,认为中国企业投资希腊后会冲击希腊人就业,当地码头工人曾为此罢工抗议。但中远以事实说话,雇用工人满足当地工资标准,严格遵守欧盟法律,最终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带离了亏损的行列,2014年上半年利润总额达到1130万欧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22%。中兴通讯希腊分公司客户经理朱波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危机爆发前,中兴就已经进入希腊。由于欧盟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欧盟自己的系统设备,考虑到网络兼容性问题,后来居上的中国企业要进入海外市场就有很大难度。经过长达10年对希腊市场的摸索和钻研,中兴在希腊的总体业绩与市场份额才得以呈上升趋势。“中企进军海外市场,证明中企目前有这个实力去放眼国际市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萍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金融危机后,欧洲复苏步伐比较慢,此时进入欧洲是比较好的机会,中企也可以在收购欧洲企业后,更好地学习欧洲的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何伟文对中企在海外投资总的前景同样比较肯定,他认为2014年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个“分水岭”,投资发达国家的比重变大,且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比例增加,特别是在欧洲的投资行为主要由中国的企业主导;国家主权基金在欧洲投资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更适合用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