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芳+王栋
内容摘要: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机制,京津冀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本文结合京津冀三地最新的统计年鉴,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找出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为京津冀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实现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结构 比较 优化路径
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
(一)产业产值结构比较
近十年来,从整体趋势来看,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呈逐渐缩小之势;北京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渐收缩,天津第二产业的比重则经历了小幅度先升后降的过程,而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天津、河北第二产业比重长年占据当地GDP的50%以上;第三产业方面,北京、天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呈上涨趋势,但天津的涨幅明显不如北京,而河北近十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略微有所起伏,增长乏力,如表1所示。总体上看,当前,北京已经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二一”结构模式,而天津、河北依然属于“二三一”型模式。具体来说,北京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农业所占比重很小,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相对发达,北京2012年的产业结构比为0.8∶22.7∶76.5,第三产业占据明显优势,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天津市拥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再加上外资在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所以第二产业长期占据着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天津2012年的产业结构比为1.3∶51.7∶47.0。此外,由于天津紧邻北京,而北京服务业优势明显,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错位互补,天津的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因此,虽然第三产业在天津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并不低,但增长缓慢。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主导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且相对平稳,缺乏强劲动力。
(二)三次产业趋同分析
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目前,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用该系数测定产业结构相似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和j是两个相比较的区域,Sij是i区域和j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xik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如果其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表示两个区域间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即Sij的值越大,两个相比较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高;反之,表明趋同程度越低。依据上述结构相似系数公式,结合表1,可以算出2012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经验,一般在对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评判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高低。通过计算可知,北京与天津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554,说明两地之间产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583,说明两地之间的产业结构是有差别的;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752,说明两地产业之间的趋同问题比较严重。但是,这些数据来源于范围较广的三次产业,只能说明京津冀三地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产业趋同现象,并不能证明三地具体行业之间一定存在着恶性竞争。细化到行业内部进行分析,可发现三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尽管京津冀三地宏观上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例如天津和河北都在钢铁、石化等工业上投入很大,但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资源禀赋因素在起作用;再加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的一些产业开始向河北转移,京津冀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作和适度竞争并存的格局,其协调性正在进一步增强。
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合作意识不强。过去十年,京津冀三地始终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各地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制定规划时通常过多考虑自身情况,缺乏与相邻行政区相互协调的动力。北京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优势,对于京津冀合作的积极性和依赖性不强;天津为保持自身独立性,因此也缺乏和别地合作的动力,从而造成京津冀三地政府缺乏跨省市统筹协调、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意识,影响了京津冀产业对接的发展进程,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产业趋同。
其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产业对接。北京、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两个核心城市,它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甚至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北京的一些非核心职能产业疏解到河北应该已是大势所趋,但北京如何从大局出发做出河北能够接受的方案,而河北省各市如何分工协作有效对接都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北京向外疏解的都是污染性企业,形不成定位明确、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格局,就很难取得成功;而河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京津,很多中小城市对产业对接难以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财政支持,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必然影响到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对接。
最后,产业准入标准不一,大气污染严重。环保部公布的2014年4月空气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9个,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5.2%。如此严重的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单位能耗高,尤其是河北,高耗能行业比重大;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产业准入门槛高低明显不同导致三地污染排放标准一直无法统一,天津、河北通过承接首都功能,接手到一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但仍在津、冀建设标准内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可以在这两个地区中合法合规地生产、排污,明显不利于京津冀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endprint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规划同图。由于京津冀各主体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建立一个在三方之上的权威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协调委员会,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协调三地产业的发展,统一指挥产业对接协作。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京津冀三地具体的协同发展规划,以避免在接收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散上呈现无序状态甚至是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实现京津冀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目标。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市区域壁垒。京津冀要顺利实现产业对接协作,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其中交通必须先行,因为交通设施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京津冀的合作效率。应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有效对接,有效解决“断头路”、“肠梗阻”问题,构建一体化大交通;同时要加强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的标准统一、系统对接和平台共享。要对河北和天津区域内的五大港口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的港群体系。
第三,统一产业准入标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建立统一的区域产业准入和环保政策体系,防止“转移污染”的情况发生。要以此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让新型的产业填补淘汰下来的落后产业的空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也为此承担着高额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常态化、长期化,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推动技术转移,实现分工协作。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各种途径,从技术源向技术使用者转移的过程。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是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1/3。但这些技术和创新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其科技资源产业化的水平并不高。而河北企业众多,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应大力推行“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河北企业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特别是中关村的对接,使北京的专利、知识产权能够在河北转化为产能,从而真正实现分工协作。
第五,立足各自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北京应坚持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内部的行业也需优化调整,要提高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把水泥建材、石化等其他传统行业转移出去;重视第三产业中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带动能力,将一些低端产业,如服装批发市场等迁移到河北,使北京真正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在保持雄厚工业实力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联运体系和快速物流集散网,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职能,做好京津冀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进一步发挥通关服务的优势。河北应继续贯彻“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方针,一是要充分发挥紧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在环京津地带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城郊型现代农业,努力建成北京的生态涵养地和蔬菜等副食产品供应基地;二是要要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化解过剩产能,着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三是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的旅游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将其打造成服务京津的休闲和养老基地,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
1.叶堂林.当前天津产业结构形成原因及“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方向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2.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5)
3.交通运输部:京津冀协调发展首先要打通交通一体化[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2/12389853_0.shtml,2014-5-22
4.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07(10)endprint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规划同图。由于京津冀各主体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建立一个在三方之上的权威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协调委员会,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协调三地产业的发展,统一指挥产业对接协作。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京津冀三地具体的协同发展规划,以避免在接收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散上呈现无序状态甚至是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实现京津冀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目标。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市区域壁垒。京津冀要顺利实现产业对接协作,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其中交通必须先行,因为交通设施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京津冀的合作效率。应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有效对接,有效解决“断头路”、“肠梗阻”问题,构建一体化大交通;同时要加强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的标准统一、系统对接和平台共享。要对河北和天津区域内的五大港口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的港群体系。
第三,统一产业准入标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建立统一的区域产业准入和环保政策体系,防止“转移污染”的情况发生。要以此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让新型的产业填补淘汰下来的落后产业的空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也为此承担着高额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常态化、长期化,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推动技术转移,实现分工协作。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各种途径,从技术源向技术使用者转移的过程。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是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1/3。但这些技术和创新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其科技资源产业化的水平并不高。而河北企业众多,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应大力推行“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河北企业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特别是中关村的对接,使北京的专利、知识产权能够在河北转化为产能,从而真正实现分工协作。
第五,立足各自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北京应坚持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内部的行业也需优化调整,要提高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把水泥建材、石化等其他传统行业转移出去;重视第三产业中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带动能力,将一些低端产业,如服装批发市场等迁移到河北,使北京真正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在保持雄厚工业实力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联运体系和快速物流集散网,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职能,做好京津冀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进一步发挥通关服务的优势。河北应继续贯彻“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方针,一是要充分发挥紧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在环京津地带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城郊型现代农业,努力建成北京的生态涵养地和蔬菜等副食产品供应基地;二是要要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化解过剩产能,着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三是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的旅游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将其打造成服务京津的休闲和养老基地,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
1.叶堂林.当前天津产业结构形成原因及“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方向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2.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5)
3.交通运输部:京津冀协调发展首先要打通交通一体化[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2/12389853_0.shtml,2014-5-22
4.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07(10)endprint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规划同图。由于京津冀各主体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建立一个在三方之上的权威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协调委员会,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协调三地产业的发展,统一指挥产业对接协作。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京津冀三地具体的协同发展规划,以避免在接收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散上呈现无序状态甚至是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实现京津冀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目标。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市区域壁垒。京津冀要顺利实现产业对接协作,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其中交通必须先行,因为交通设施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京津冀的合作效率。应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建设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有效对接,有效解决“断头路”、“肠梗阻”问题,构建一体化大交通;同时要加强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的标准统一、系统对接和平台共享。要对河北和天津区域内的五大港口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的港群体系。
第三,统一产业准入标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建立统一的区域产业准入和环保政策体系,防止“转移污染”的情况发生。要以此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让新型的产业填补淘汰下来的落后产业的空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也为此承担着高额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常态化、长期化,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推动技术转移,实现分工协作。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各种途径,从技术源向技术使用者转移的过程。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是科技资源高度密集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1/3。但这些技术和创新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其科技资源产业化的水平并不高。而河北企业众多,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应大力推行“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河北企业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特别是中关村的对接,使北京的专利、知识产权能够在河北转化为产能,从而真正实现分工协作。
第五,立足各自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北京应坚持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内部的行业也需优化调整,要提高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把水泥建材、石化等其他传统行业转移出去;重视第三产业中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带动能力,将一些低端产业,如服装批发市场等迁移到河北,使北京真正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在保持雄厚工业实力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联运体系和快速物流集散网,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职能,做好京津冀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进一步发挥通关服务的优势。河北应继续贯彻“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方针,一是要充分发挥紧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在环京津地带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城郊型现代农业,努力建成北京的生态涵养地和蔬菜等副食产品供应基地;二是要要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化解过剩产能,着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三是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的旅游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将其打造成服务京津的休闲和养老基地,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
1.叶堂林.当前天津产业结构形成原因及“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方向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2.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5)
3.交通运输部:京津冀协调发展首先要打通交通一体化[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2/12389853_0.shtml,2014-5-22
4.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