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若“移情”更见美

2014-10-15 10:55牛培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秋蝉秋景北国

牛培培

每次教学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耳畔萦绕着、口中回旋着的都是“清”、“静”、“悲凉”,作者笔下的秋景真是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在这一轮的教学中才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一、静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所以在梳理课文时我们习惯列出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日胜果。就秋蝉残鸣而言,许多评者都说有衰亡的气息,若孤立起来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个开首,真真是衰亡的残声。秋蝉比不得夏蝉生命力旺盛,它的状态是接近生命的尾声,并且作者又用了“衰弱”“残声”这样的字眼,这一切俨然把我们带进气息奄奄的氛围。但紧接着就有“是北国的特产”、“啼唱”、“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等描写,从这些语句中笔者倒觉得郁达夫对它们怀有款款的爱意,觉得它们甚是可爱,反而感觉不到“衰亡”的气息。若落实到体现秋味的“清”、“静”、“悲凉”的话,“静”勉强入选,因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二、奇

在“秋雨话凉”中作者说:“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紧接着文章就落实到了“奇”上。的确很奇,风来雨到,雨则是点到即止,笔法很是“调皮”,但似乎没有阐释“有味”、“更像样”。起初便觉得作者这样写是有为排比而排比的嫌疑,但来来回回又读了数遍,才终觉“有味”,也“更像样”。原来是因雨奇而觉得有味,继而觉得“更像样”。

秋果图在作者笔下亦是“奇”的,“奇”在角角落落哪儿都是它们生长的乐土,又“奇”在不是果实成熟时最美,而是成熟到八九分时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这一“奇”对表现北国秋的“清”、“静”、“悲凉”,又有怎样的功用?从字面来看,本图全不见悲凉,反见色彩缤纷,一片殷实。若讲解时还牵强附会“清”、“静”、“悲凉”,岂不可笑?有见地的学生也是断断不会接受的。它虽然不具备作者首段里的秋味,但和作者深爱北国秋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笔者倒觉得作者写得越是一片祥和,越能凸显内心的悲凉。身处南国不能易“尝”北国秋味的人,看到北国之秋这一番盛景,生出悲凉之感亦是情理之中的。

三、意

综观这几幅摹写故都秋景的画面,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是缘景而喜的。文章首段点明秋味后,紧接着就把这种味道弥漫在秋晨小院中。有碧空万里和飞翔的驯鸽,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不仅细数日光还静对牵牛花的品茶人,还有那破屋、破壁和疏落细长的秋草等。到秋槐落蕊中就不是那么充分了,只有落蕊的脱离生命和扫街者落寞的背影。再到秋蝉—秋雨—秋果,前面已有体现就不再赘述了。这样一个情感轨迹正暗合作者颂秋的心意。这般景象,这般费劲周折才“饱尝”到的秋味,让作者看后愈品愈心酸,以致于涕泗滂沱。也正因此时饱尝北国秋景,才使情绪由悲转喜。

一般来说,散文都是以情驭景的,但这篇散文并非如此。联系作者其人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郁达夫应是先有悲凉之情,本欲选些悲凉之景来传达胸中悲意的,但看着看着、选着选着这种悲情反而“跑偏了”,就是说本想以情驭景,却没驾驭住自己的情感,笔者到觉得这更见颂秋之功效。

围绕《故都的秋》笔者说了这么许多,或许有很多人会反驳说:“如果《故都的秋》是个特殊的个例,你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是的,笔者也如此思考甚至怀疑过,不过幸好笔者的论据不是单薄羸弱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足以验证笔者的观点。文章的开篇朴实无华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就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很明显朱自清先生是带着忧愁出发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他希望从忧愁中解脱,哪怕是片刻的宁静,所以只身来到荷塘沐浴着月色。他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像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作者也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景物“移情”的功效。

无独有偶,再看《囚绿记》中的几段文字,也可证明笔者的看法。“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以上是笔者用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写的一点反思,希望能切实有效地为他们服务。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学(235121)

猜你喜欢
秋蝉秋景北国
摄影·美好安徽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秋景
白桦生北国
蚂蚁和秋蝉
画秋天,写秋景
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