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明
【摘要】在现在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下,我们在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处于一种矛盾心理,认认真真教吧,吃力不讨好,马马虎虎教吧,觉得糟蹋了我们的民族瑰宝。这就好比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力求证明古诗文的教读绝不是鸡肋,而更应该是滋味无穷的鸡腿。
【关键词】古诗词 民族瑰宝 人生观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4-01
中考是根棒,它指向哪儿,老师和学生就走向哪儿,它不考,老师就不教,学生就不学;它考,老师就教,学生就学;它重点考,老师就重点教,学生就重点学。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古诗词是只作为默写出现的,而不要求理解分析,基于此,我们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就把这一内容视同鸡肋,正所谓品之无味,弃之不能。那么古诗词对于我们的老师,对于我们的学生真的只是鸡肋吗?难道它不能上升为鸡腿吗?在我认为,它本来就就不是鸡肋, 一直以来它就是鸡腿,究其原因,很简单,古诗词的认真教读,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一、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无比丰富而多样,充盈着精华和瑰宝。而我国的古诗词在这些文化瑰宝中显得更为耀眼夺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我们阅读鉴赏这些诗词时,如果能视之如鸡腿,给学生详细讲解,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就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中蕴涵的情感。否则光凭学生在那儿机械地背背,那么这些隐含着我国优秀传统的古诗词就有可能味同嚼腊, 由此要想让他们热爱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谈何容易。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进行说教,可能效果不会太好,相反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古诗词教学这个大鸡腿,通过伟人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读《离骚》,能了解屈原独标一格的高风亮节和政治失意的郁闷痛苦,学习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学习李白诗作,感受他奇特瑰丽的丰富想象、恃才不羁的独特个性以及困境面前的豪迈洒脱;读东坡诗文,我们领悟他的乐观旷达、执着超脱。他“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豪迈自信,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灵宁静,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意切,无不展示了其生命的精彩,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如我在文章一开始说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始终在围绕考试转,所以我们学生的知识也始终局限于考试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相对忽视文化道德修养的培育和养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奏效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而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而又见闪光的动情之作。
白居易在真实的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变心反常。《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
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時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窝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这种思想,这种体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回想我们今天官场上的骄奢腐化,不问民生,不禁让人悲叹连连。白居易,你还能回来吗?
这一类内容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平时愿意花上那么一点时间,不再视之为鸡肋,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文化修养方面,还是在道德修养方面都会有提高。
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的老师平时视古诗词为鸡肋,只要求学生背背,而学生由于一知半解很难背得出,所以每到写作文时往往是搜肠刮肚而不可得,而事实上我们的古诗词中的精华实在是数不胜数。
惜时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颜真卿《劝学》)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励志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忧国忧民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承传,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光大发扬。在中学阶段加强对中学生的古诗文教育,既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切莫视之为鸡肋,而理应视之为有营养的鸡腿。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