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忠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感受、价值观念,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一个有着独特生命的学习主体,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知识等不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将得到张扬。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让学生最终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主体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3-01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了这个目标,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要善引生活“活水”为我所用
语文是什么?什么是语文?
天空中有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了半边天,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高山,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那古城故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深秋里满山飘落的黄叶……
二、让语文回归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
毫无疑问,我们教材中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老师的讲解不仅要有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还要将他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就在咫尺之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读生活,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让语文走进生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三、心灵碰撞,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对孩子只有充分的信任,教育才会取得更大地成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真情去与自己的学生心灵沟通。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轻易批评学生,要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紧张的心灵松绑,给他们插上快乐的翅膀。学生眼里,教师的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要学会运用体态语言,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向学生颔首微笑,翘起大拇指,告诉学生我的想法和他的一样,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回答错误时,我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使学生在老师的期望中扬起风帆。相信我们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必将让他们放飞心灵,释放童真,张扬出生命的个性,才会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我的课堂我做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即使是提问,不是齐声喊对,也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包办,而且教师讲的时间起码是半节课以上,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因此,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下来,给学生有更多的学的“时空”。使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滔滔不绝地讲加以分解取舍:精讲关键的地方,画龙点睛,学生看书可懂的内容,则不讲。变以学生的听记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把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更好。只有这样,才可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实现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愿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五、激励评价,创设自信教学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奋学习,树立自信,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我所在的班有一个学生叫悦悦,语文基础比较差,平时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尤其是朗读课文。有一次在教学一个简单的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举手来朗讀课文,看到她悄悄举起了小手,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名叫她来朗读课文。一段简短的文字被她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我心里听得是五味杂陈。但看看其他同学因憋笑而涨红的小脸,再看看她眼眶里强忍住的泪珠,我觉得孩子此时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而非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评判。于是,我扬起笑脸告诉她:“悦悦,你知道老师期待你的小手举起来已经好久了,今天你真勇敢,将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一眼就看到了,我心里真高兴啊!虽然你读课文时还是有点紧张,但是老师觉得只要你多练练,一定能读得更棒!”我的话讲完后,几滴清泪在她的脸庞上流淌,但我心中没有辛酸,因为我知道这眼泪里流着的不是屈辱,而是激动。因为,自那以后,课堂上我总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听到她越来越熟练的朗读。我知道是老师的激励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粒自信的种子。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心灵“直面”课文及作者,以自身的生命激情与文本及作者热烈相拥,而且,要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给他们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使他们拥有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现实可能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相信,自主学习将犹如雨后春笋,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也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