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经济一体化前景广阔

2014-10-14 10:28郭凯
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非洲国家经济

郭凯

提起南部非洲,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差异巨大的字眼:“钻石”、“黄金”、“世界杯”、“种族隔离”,但作为非洲大陆最后摆脱殖民统治的南部非洲正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飞速的经济发展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地区性政府间合作组织,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无疑扮演着引领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角色。2014年8月,第34届南共体首脑峰会在津巴布韦美丽的观光城市——瀑布城开幕,会议指出工业化应当成为南共体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中心议题。

联合自强 南共体的前世今生

成立于1992年8月的南共体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地区性政府间合作组织,也是整个非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区组织之一。目前,南共体总部设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拥有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金)、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等15个成员国,占全非领土总面积的33%,人口的27%,GDP的36%,在非洲政治经济版图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南共体成立之初,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对该组织内的第一强国——南非的经贸依存程度极高。此外,成员国中的安哥拉内战战火刚刚停息,纳米比亚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殖民地,刚刚获得独立,百废待兴。团结自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持区域内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成为区域各国的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南共体设立了以下宗旨,即在平等、互利和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型经济,打破关税壁垒,促进相互贸易和投资,实行人员、货物和劳务的自由往来,逐步统一关税和货币,最终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

成立22年来,南共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积极调解了刚果(金)冲突,以及莱索托、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国内危机。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南共体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维护南部非洲的和平稳定,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与赞赏。

负重前行 机遇与挑战并存

南部非洲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同时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钒、铂和钻石矿资源,全球36%的黄金矿和20%的钴都集中在此。气候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森林茂密、水资源充沛,大西洋沿岸渔业资源丰富,可谓“世界的聚宝盆”。这里曾诞生过大津巴布韦、马拉维、马蓬古布韦等古老文明,但自15世纪后,英、法、葡等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该地区全部沦为殖民地和保护地。多年残酷的殖民统治导致这些国家形成了畸形的“资源出口型经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社会发展较为落后。

如同非洲大陆上许许多多的“资源富国”一样,南部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并没有随着国家独立而获得根本性好转。绝大多数国家仍以原矿石和初级农产品出口作为经济支柱,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冲击较大。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加工环节形成的巨额“剪刀差”被发达国家赚取。加之这些国家普遍制造业基础薄弱,大量商品包括日常生活必需品需要进口。采矿业本身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致使该地区70%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形成了“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困难局面。

如何打破非洲国家普遍面临的“资源魔咒”,为南部非洲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光明未来,是摆在南共体各成员国面前的共同课题。参与峰会的代表提出,要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资源增值型产业,这才是让非洲人民全面受益于丰富资源的必由之路。南共体国家需要痛下决心,改变持续多年的单一资源导向型经济模式,发挥自身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提升本国及地区的“造血”水平。在大力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努力完成区域内的经济转型。

制造业发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经济腾飞。在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非洲制造业在工业总生产额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1%左右,与东亚地区31%的比重差距较大。东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帮助大量人口脱贫。相反,南共体内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用进口代替自身工业基础的发展。短期看,这确实能解各国发展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完善发展的工业体系对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和民众福祉有关键作用。

目前,南共体已制定2015-202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工业化发展、建立共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四大重点。南共体国家下决心借鉴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建立本国以及地区的“经济特区”,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优惠与法律保障,借此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希望其发挥先锋试点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国家乃至区域的经济腾飞。

同时,加强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也将成为南共体追寻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推动连接非洲各国首都和商业中心的高铁网建设,以加速区域融合速度,促进贸易流通。努力推动惠及南共体8个国家的“非洲南北经济发展走廊”跨国基建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电力等方面,最终连通8条东西向区域交通走廊,将大大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

向东看齐 中非携手谋未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非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关注。“中国速度”“中国模式”成为非洲大陆上广受追捧的“热词”。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破除旧体制、旧思维的束缚,坚定不移地推动对外开放,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赢得了“世界工厂”美誉的同时,也让大量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国家进步一日千里。这也为南共体国家的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南部非洲地区应该学习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经验,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促进各经济领域协调发展,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农业和服务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目前,中国与南共体国家合作势头良好。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南共体最大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南共体国家贸易总额达1129亿美元,占中非贸易额的56.9%,中国企业已与南共体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旅游、金融等各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有力促进了当地就业,提升了工人技能,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增强了南共体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贸易领域,双方合作喜人。在投资领域,中国也已成为南共体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年底,在南共体地区投资达99亿美元。在投资金额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领域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之前高度集中在采矿业领域,向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和高端服务业等多领域拓展,对外投资主体也将从国有企业向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中国企业拥有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南共体国家摊开经济腾飞的蓝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更多机会。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成功访问非洲,提出了中非合作“461”合作框架,受到了非洲各国的普遍欢迎。其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制造业,实施产业中非合作工程;以及在非洲建立高铁研究中心,继续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有力地帮助南共体国家实现其五年发展规划。南部非洲是一块蓬勃发展的热土,相信中非携手努力,定能变南部非洲的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厚积薄发,用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创造一个繁荣光明的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洲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