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毅
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月2日爆炸案震惊全球。这起令75人失去生命、180多人烧伤难愈的恶性事故,固然只是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个案,但位于昆山、成立于1998年的台企“中荣”犹如整个中国出口加工型的缩影,任何企业都应引以为戒。
爆炸案让人心痛,而更让人感到震惊的不是爆炸本身,而是工人长期在高污染的环境中作业,给身心带来的极大摧残。中荣公司做什么的?做金属、电子等配件产品的,车间弥漫着油漆、粉尘,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铁都会生锈。对于如此高污染、高危险的职业,中荣公司居然使用人体肉搏。其实国外以及国内的先进金属制造厂商,早已经使用自动化涂料、喷漆流水线取代人工作业。倘若中荣公司能引进自动喷漆流水线,公司的效益会更高,又岂会导致如此悲剧?
近几年,以制造业居多的老一代台企,遭遇成长瓶颈。早期借助大陆低廉的土地、劳动力优势赢得竞争力,但随着大陆经济水平的提高,“长三角”“珠三角”等台企聚集区,“人口红利”已越来越薄。再加上几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像中荣一样位于产业链下端的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转型升级说来容易做来难,唯有将成本一压再压。如果追根逐底,这种走到尽头、不顾条件死压成本的生产模式确是悲剧的源头。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突破安全生产的底线,以劳动者健康生命为代价,赚取血腥钱。中荣既没有符合条件的通风除尘设施,也没有对员工进行基本的安全培训。不仅如此,据媒体报道,几年前,“中荣”就有工人因吸入粉尘而吐血。两个月前,还因除尘设备过热引发火灾,幸而被及时扑灭。当时,有关部门已对工厂发出整改通知,结果中荣仍无视苗头和隐患,仍然继续赶工生产。
外向型企业转型,进退两难
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位于昆山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在昆山安营扎寨了近16年,员工有450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美国汽车大厂的供货商都有合作,包括替美国通用汽车铝车轮供货商中信戴卡生产汽车零件,甚至包括苹果。
2006年时这家企业曾创下4000万元的利润,不过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时其订单大幅下降,亏损669万元,此后经营情况虽逐渐好转,但与当年依然不能同日而语。地价、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的上涨让企业利润空间变小。在转型升级,寻找成本“洼地”,抑或守在原地压缩成本的抉择中,中荣公司选择了最后一种。为了控制成本,该公司大力裁员、加大劳动强度和安排密度,并取消员工安全培训,降低抛光车间里的安全设施标准等。
十几年来,昆山的土地、用工成本都不断上涨,很多像中荣这样的代加工企业都感觉到了经营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本来利润就微薄的制造业迎来寒冬。从2008年开始,就有一些台企的工厂开始外迁,以降低用地、劳力成本;而后,多家台企选择搬离昆山,转至中西部城市,甚至远走东南亚国家。
一家小型电子工厂的台湾老板在昆山经营了10年,现在决定迁到重庆去,他说:“昆山的务工者每个月工资最少也要3500块钱,而在重庆只要3000块左右。”
不过,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留守,这包括中荣。每小时工资8.7元,周末加班能拿2倍,节假日是3倍,只有连续无休地加班每月才能拿到三四千元。这样流水线一般的日子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仍在继续。
“去与留”“转与不转”于当地许多企业而言都是艰难的选择。事故发生企业中荣系老台资企业了,而台资领跑昆山外向型经济已有20多年。统计数据显示:台资对昆山经济贡献量最多之时占到了80%,而2013年下降到了60%。
如今,企业面临的困境同样考验着政府。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教授接受采访时认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要从资本和劳动两方面进行,不过,这在中国现阶段发展格局下都有相当的难处。
刘志彪分析说,在资本方面,绝大多数外企守着原先低价得到的,现在已暴涨的工业用地与政府谈条件,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愿再投入,某些危险性生产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政府要迁移劳动密集型外企也会付出巨额的补偿成本。在劳动方面,结构调整会引起失业加大和社会矛盾纠纷,维稳态势下强行进行调整也有困难。
机器代人势在必行,无人工厂成未来趋势
昆山“8·2”爆炸事故摆在眼前的一个惨痛教训是工厂安全监管不到位,同时如果全面对新技术进行更新换代,采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塑造无人、智能工厂,那么当事故不幸发生时,是否能减少人员伤亡?答案不言而喻。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该机构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发,大规模实现机器替代人工,并且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令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更加迫切。
机器人可代替工人进行高危环境下的作业,这一点在金属加工制造行业尤为明显。
工业机器人在金属制造行业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钻孔、铣削或切割以及折弯和冲压等加工过程。此外它还可以缩短焊接、安装、装卸料过程的工作周期并提高生产率。相比人工,工业机器人具有使用寿命长、耐高温、防水和防粉尘等优势。因此使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并减少因工作环境造成的对人体的伤害。
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的发展潮流。此前富士康扬言实施“百万机器人计划”,更有传言称海尔裁员万名人工皆因使用机器人生产。其实早在2007年,在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就有企业开始引进机器人进行生产。“珠三角是中国机器人市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珠三角制造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化,用工荒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称,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有些行业增速达60%。
此外,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也加深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三五”相关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8至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等。
对于机器代人,部分中小企业可能由于资金、成本等客观因素而存在观望态势,但目前一种投入小、回报明显的工业机器人租赁模式正在珠三角企业中广泛试行,并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据悉,近年,深圳、广州等地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雇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及时解除机器人的“雇佣合同”。
对于此次工厂爆炸事故我们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让人设想倘若工厂内部没有任何员工在现场,那么当事故发生时就没有人员伤亡。这并不是异想天开,事实上早在3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无人工厂就已经在日本诞生。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无人工厂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如今在汽车及飞机制造等领域无人工厂已相当普及。这些生产线几乎都是机器人在操作,人在旁边起辅助作用,比如在一些塑料配件生产的工厂,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
在无人工厂中工业机器人是核心装备,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塑料加工等较大规模生产企业都涉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一个个机械手,正在让车间变得“人烟稀少”,一台台无人搬运车,正在让厂区之间的物流变得有条不紊。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在朝着“无人工厂”的方向转型,这昭示着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预示着诸如爆炸等之类的安全事故将越来越少,生产一线工人将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体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