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
如今,中国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了700万,其中约有300万找不到工作。对此,有人将之归因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然而,与陷入金融危机的许多国家不同,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按说应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一些薪金高、福利好的岗位也应该很多。可是,为什么不论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都感觉好工作越来越难找呢?
中国正在穿越
“刘易斯拐点”
好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难找,是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滑过“刘易斯拐点”。
195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在经濟发展的初期,农业人口很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个时候,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略高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会从农村进入城市,涌入工业部门。于是,工业部门开始扩张。只要还存在足够多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就不需要给工人提高工资。
但是,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被不断扩大的工业部门吸收完的时候,老板们会猛然发现,要想招到足够的工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因为,这时候他需要和其他工厂争抢工人,而不是只给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可以了。工资水平从停滞不动到陡然上升的转折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剩余向短缺变化的转折点。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最近几年,我国沿海工厂集中的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工厂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
按理说,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来临,这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才对,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或者只能从事薪水较低、自己不满意的工作呢?
好工作被工厂带走了
我国的工业以服装、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为主,需要的工人主要是学历、技术不太高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的供给的确出现了“刘易斯拐点”,从剩余转变成缺乏的状态。
这就要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对“刘易斯拐点”的挑战是如何应对的了。第一个方案是提高工资待遇,吸引工人来自己的工厂。第二个方案是把工厂的业务搬迁到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地区,那些地方的工人工资还比较低,工厂可以支付得起。
事实是,面对“刘易斯拐点”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工厂已经逐渐采取了第二个方案,把业务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去做。
那里的工资有多低呢?2014年,我国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1800多元,而如果把工厂办在越南,每个月800元已经是当地很不错的工资水平了。
在越南的胡志明市附近,一些著名的国际品牌已经扎根,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而在成本更加低廉的柬埔寨,日本和欧洲的许多企业都在那里开厂。业界把这种趋势戏称为“MADE IN CHINA+1”,意思是把工厂开到中国以外的国家,这样可能更赚钱。
就连我国自己的企业也开始照搬这种方式,把一些工厂迁移到国外。
这样做,对中国国内的就业市场最大的影响就是工作岗位,尤其是中高层职位无形之中减少了。高学历劳动力尚处于“刘易斯拐点”之前的工资平稳期,他们与老板议价的空间并不大。为此,他们的就业前景自然变得更差。
互联网摧毁了好工作
另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掀起的“创造性破坏”浪潮。
“创造性破坏”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他发现,市场经济中,不断有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的行为打破均衡,引发市场的重新洗牌,而这些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则获得了超额利润。
要说最近几年对社会影响最大的科技创新,莫过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行业一方面创造出了许多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它也摧毁了大量的传统工作岗位。网购的兴起让大量的路边商铺无人问津,一些大商场的销售额、利润都大幅度下降,商铺的工作岗位因此减少;电子出版物的出现让纸质的报纸、杂志、书籍卖不动了,传统媒体的工作岗位也相应减少。这就是典型的“创造性破坏”的实例。这样一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的工作机会可能不仅没有增加,还会有所减少,导致失业率增高。
互联网“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另一个趋势,是中高薪职位的减少。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会赚取大量的金钱,这样的企业的工作岗位是令人艳羡的。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摧毁了大量的传统类型公司,这些公司从低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可能全部消失,许多原来薪水不错的员工被迫去从事一些低端工种。无形之中,社会上的岗位薪金出现了两极分化,少数人赚取高薪,大部分人仅仅赚取维持生计的低薪。
曙光还是有的
尽管“刘易斯拐点”和“创造性破坏”联手“窃取”了国内的好工作,但曙光还是有的。由于中国正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每年加入到就业队伍的年轻人总量在经历近些年的巅峰后,必然会出现减少的趋势,高学历就业者的“刘易斯拐点”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到那个时候,薪金待遇会有明显的上升。
而且,“创造性破坏”的一个规律是,一开始可能会摧毁大量传统工作岗位,但最终会孕育出一些伟大的企业,并带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进而带动工作岗位特别是中高端工作岗位的增加。比如,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都是在当时石油危机后经济萧条的时期出现的,最终发展成引领世界经济的标志性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些高科技公司创造了大量的新型工作机会,先进的技术把大量的劳动力从笨重、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白领阶层。
所以,“前途是光明的”。只要高学历就业者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再根据“刘易斯拐点”和“创造性破坏”的规律来谋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好工作是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
(摘自《新一代》2014年第7期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