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超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都认识到将对方彻底从朝鲜半岛打出去的机会已经非常小了。因此,双方也就沿着三八线南北地区进入了阵地战阶段。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但是谈判进程却并不顺利。美军和南朝鲜军试图利用战场上的局部军事行动形成的压力迫使中朝方面作出更大的让步,因此分别在西线和东线实施了夏秋季局部进攻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随之展开了1951年的夏秋季防御战役。
1951年10月5日,美军第2师2个团和南朝鲜军第8师1个团开始向位于东线的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防守的文登里地区发动进攻。当时,志愿军正准备调动第20兵团所属的第68军接替东线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防线。敌军发动进攻后,我军只得边战斗边接防,逐步接替了朝鲜人民军的防线。68军204师接替人民军防务后,其防御正面宽达36km,防御重点置于左翼,坚决阻击沿公路向我纵深突入之敌,以保障师主力阵地的安全。其中610团于10月10日晚20时,正式接收了文登里地区西起709.6以西无名高地,东至635.8东南无名高地正面6km、纵深9km的防御阵地,其防御重点放在公路两侧的709.6高地、635.8高地和984.2高地。610团防御部署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2个营,第二梯队1个营。其中第一梯队1营配属团92步兵炮连、82迫击炮连占领公路以东的635.8高地、904.2高地等阵地;2营占领公路以西的709.6高地、642高地和984.2高地等阵地;3营为团第二梯队,位于水青里以北地区,随时准备支援主要方向上的战斗。第一梯队2个营除了防守自己阵地外,都担负有以火力支援反坦克作战的任务。
文登里地区位于金刚川与杨口郡之间,东邻851高地,西靠鱼隐山,是一条宽度为几十米至六百米不等的南北走向的山谷,杨口至末辉里的公路纵贯其间。山谷两侧均为崇山峻岭,植被比较茂盛,面对敌方的山梁坡度较大,公路两侧沟渠较多。这样的地形条件对于我军防守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敌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只能沿公路向我纵深推进,才能达到迂回我后方的目的,正面进攻必将遇到较陡的山坡而难以前进。美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集中使用其坦克部队,企图沿着公路对我实施所谓的“坦克劈入战”,一举突破我军防御阵地。因此,在文登里地区沿公路一线组织反坦克防御也就成为我军防御作战的重点所在。
为了集中使用现有的反坦克武器,610团特地将编制内和配属的反坦克武器集中编为反坦克大队。反坦克大队的武器编成如下:无后坐力炮27门、九〇火箭筒49具。反坦克大队下辖2个反坦克中队和6个反坦克歼击组。此外,另有师加强的1个76.2mm野战炮营(装备苏制ZIS-3型76.2mm加农炮12门,当时我军将这种火炮称之为野战炮)、1个山炮连(火炮4门)和1个工兵连,也可担负反坦克作战任务。野战炮营和山炮连在柯场涧附近构筑基本发射阵地,并在上深浦地区构筑前进发射阵地,准备以拦阻射击、直接瞄准射击方式打击突入我阵地的敌军坦克;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则利用文登里、内洞沟、下深浦、上深浦、柏岘岭等地公路两侧的山脚、棱坎、沟渠等地形构筑纵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阵地,对突入的敌军坦克进行节节抗击;反坦克歼击组负责以火力掩护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行动,同时杀伤伴随敌坦克的工兵和步兵,并准备以反坦克手雷与敌坦克进行近战。此外,我军还布置了反坦克雷区,用于迟滞敌坦克前进速度并为其他武器射击创造条件。
大量毁伤敌坦克
从10月8日起,美军第2师(配属法国营)、坦克第72营和南朝鲜军第8师、战车第31大队,配备100余辆坦克在空炮火力掩护下,向我204师阵地发起进攻,其攻击重点指向文登里的公路沿线。
11日8时,美军第2师出动2个连的兵力在10辆坦克掩护下,又向我635.8高地2连阵地发起攻击。我2连顽强坚守阵地,连续击退美军7次攻击,歼敌80余人,将敌军阻止在前沿阵地。11时,美军以12架次飞机向我鱼隐山和柏岘岭阵地进行轰炸,同时以炮兵向我公路两侧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以压制我方火力。随后,美军10余辆坦克开始沿着公路一线向北推进。美军坦克成一路纵队,采取交替掩护的方式突入我反坦克阵地,同时向我公路两侧阵地进行猛烈射击。很明显,美军的意图是利用坦克的强大火力压制我反坦克火力的同时进行快速机动,迅速进入我方阵地纵深从而动摇我整个防御布势。我610团发现美军企图后,当即命令反坦克大队第2中队坚决阻止敌军坦克前进。与此同时,该团立即组织团炮兵群的野战炮营和山炮连向敌军坦克进行直接瞄准射击,以阻滞敌坦克前进。2中队接到命令后,立即派出由排长阎相子率领的反坦克歼击组沿水青里南坡,利用草丛、沟渠、弹坑等为掩护迅速向敌坦克侧翼接近。阎相子接近到距第一辆美军坦克10m距离时,投掷反坦克手雷将其击毁。第二辆坦克发现后,即向其射击。阎相子立即转移阵地,并趁着爆炸烟雾的掩护接近第二辆坦克,连续投出2颗手雷将其击伤。与此同时,我军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也在50~150m距离上击伤了3辆美军坦克。剩余的美军坦克见势不妙,迅速掉头回撤。战至16时30分,美军的第一次“坦克劈入战”被我军粉碎,共毁伤敌坦克5辆,并初步取得反坦克作战的成功经验。
根据这一天的战况,610团判断美军坦克这次进攻属于试探性攻击。根据前沿观察得到的情报,美军纵深地带运输活动非常繁忙,因此我军判断敌军即将向我军阵地发动大规模攻击。610团迅速召开作战会议,明确了以近战手段将敌军坦克阻止在下深浦以南地区的作战目标。当天夜间,反坦克大队和工兵分队在我方炮火掩护下修复了白天受损的阵地,并抽调3连和6连抢修横跨文登川(文登川即指南北走向的山谷,以谷口的文登里得名,“里”在朝鲜指的是行政村)的交通沟,为反坦克武器和兵力机动创造条件。endprint
10月12日凌晨,美军第2师23团集结于干率里地区准备发动进攻。7时,美军第72坦克营和南朝鲜战车第31大队共78辆坦克进至杨村地区。美军此次进攻的套路与11日基本相同,首先以美2师9团的2个连继续向我2连635.8高地攻击,半小时后敌16架次飞机向我阵地纵深地带进行轮番轰炸,同时炮兵向我635.8高地、642高地、709.6高地、上深浦地区进行摧毁射击。30辆敌坦克也展开于杨村北侧,对我公路两侧阵地进行破坏射击达1个小时之久。10时,敌坦克48辆展开“人”字队形,交替掩护沿公路两侧向我发起攻击,敌炮兵则以火炮射击掩护坦克前进。敌集结待命的23团也向前推进,企图趁集群坦克冲击之势突入我纵深。面对敌坦克的攻势,610团立即以炮兵对其进行拦阻射击,同时命令反坦克大队坚决消灭敌坦克。
11时许,敌坦克群进至我下深浦纵深地带,立即遭到我拦头、截尾、斩腰战法的迎头痛击。2中队的3门无后坐力炮在下深浦利用河渠掩护射击,以6发炮弹当即击毁敌坦克2辆,击伤1辆;1中队的3门无后坐力炮在635.8高地以北无名高地山脚下利用棱坎作为发射阵地,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团炮兵群在拦阻射击中击伤敌坦克2辆。敌坦克群遭到打击后,一面以坦克火力压制我反坦克阵地,另一方面掩护被击伤的坦克进行抢修,剩余的坦克仍然向我纵深地带推进。我防守公路两侧的3连和6连以猛烈火力对被毁伤敌坦克进行封锁阻止其抢修,另一方面也有力掩护了反坦克大队的作战行动。此时,610团下令野战炮营推进至前进发射阵地,改间接瞄准的拦阻射击为直接瞄准射击,阻止敌坦克继续前进。敌坦克群进至下深浦以北700m处时,当即遭我军ZIS-3型76.2mm野战炮直接瞄准射击,先头2辆坦克被击毁。反坦克大队所属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也采取频繁变更发射阵地的方式,在近距离内向敌坦克进行攻击。激战至16时,又有3辆坦克被我击毁,另有2辆被击伤。
敌坦克群见难以突破我反坦克阵地,加上又时近黄昏,因此释放大量烟雾后开始后撤。我反坦克大队立即转入拦头截击。1中队反坦克歼击组班长靳秉奎和排长杨仁芳,利用635.8高地右侧山脚下的有利地形使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击毁2辆坦克;隶属于2营的1个反坦克小组也利用642高地山脚下有利地形接近到回窜中的敌坦克约10m处,以手雷击伤坦克2辆。战至17时,美军丢下18辆(被我击毁10辆、击伤8辆)被我毁伤的坦克狼狈撤回阵地,转以猛烈炮火向我阵地进行轰击达1小时之久,落弹达2000余发,将我部分反坦克阵地击毁。
这一天的战斗,敌军投入坦克数量之多、作战时间之长,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比较罕见的。也就是经过这一天长达7个小时的激战,美军终于认识到了文登里地区我军反坦克作战的能力,此后美军再也不敢以这样大的规模向我发动“坦克劈入战”了。
13日这天,美军除了以2个连兵力向我635.8高地2连阵地进行攻击外,其坦克部队没有大的行动。直到14日7时50分,敌军突然以8辆坦克沿公路以“前三角”战斗队形实施交替掩护,向我纵深发动攻击。敌坦克进至642高地山脚下我反坦克阵地200m处时,2中队无后坐力炮射手胡连连续发射4发炮弹,击毁其中1辆。敌坦克见状立即退到400m距离上以避开我无后坐力炮火力,同时向我无后坐力炮发射阵地进行轰击。胡连迅速转移阵地,做好了再次射击的准备。12时30分,剩余的7辆敌坦克继续向我进攻。胡连利用有利地形在200m距离之内,连续发射3发炮弹将其中3辆坦克击毁。剩下的坦克不敢再继续前进,在调头回撤途中又被我反坦克歼击组击毁2辆。最后2辆敌坦克更为慌乱,一头撞进我反坦克雷区,全部触雷被毁。就这样,战至19时,8辆敌坦克全部被我方击毁,无一逃回。
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美军实施的“坦克劈入战”毫无效果,反而遭到严重损失。美军再也不敢采取长驱直入的攻击方式,转而采取逐段前进、逐段破坏,重点攻击我前沿阵地的战法。我军也随之改变战法,将反坦克武器前推至防御前沿,同时在敌坦克可能运动的道路上大量埋设梅花形、三角形雷区,至10月20日又炸毁多辆敌军坦克。此后,美军坦克虽然仍然不时地向我阵地进行攻击,但再也不敢沿公路向我纵深发动“坦克劈入战”了。在历时13天的战斗中,我军以步兵反坦克武器为主击毁击伤敌坦克36辆,粉碎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有力保障了204师防御的稳定性。战后,610团荣获“三等功臣团”荣誉称号。
之成功经验
作为一场我军战史上非常成功的反坦克战斗,文登里地区反坦克战斗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尤其是在后来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这样的经验更是我军赖以指导抗击当时看来极有可能发生的苏军大规模坦克集群进攻的“法宝”,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次战斗仍然有很多经验值得吸取。
坦克作为一种突破兵器,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防护力和快速机动力结合到了一起。从这一点来说,陆上所有的武器系统都不具备坦克这样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坦克成为机械化战争时代不可缺少的兵器。尤其是坦克集中使用时,其冲击力非常强大,面对集群坦克的冲击,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地形构筑大纵深的反坦克阵地,节节抵抗消耗其力量,以达到最后将其削弱并加以歼灭的目的。
文登里地区只有一条通过文登川的公路可以作为坦克集群进攻的通路,因此,我军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布置较大纵深的反坦克阵地。我军采取的部署方式是将组成反坦克大队的2个中队分别部署在公路沿线两侧阵地上,而野战炮营和山炮连则与迫击炮连共同组成团炮兵群,于纵深地带的柯场涧附近构筑基本发射阵地,并在上深浦地区构筑前进发射阵地,三个方向的部署围绕着杨口至末辉里公路形成了一个袋状反坦克阵地。这样,美军坦克一旦进入文登川,就会遭到两侧步兵反坦克武器和来自纵深的团炮兵群火力的层层阻击,其冲击力必然会被节节打击,最终丧失进攻能力后只能被歼或撤退。endprint
此外,文登里地区地形有利于我军的另一个方面是山谷地形狭窄。文登川是一条宽度在几十米至六百米的山谷,其最狭窄的一段就位于下深浦至上深浦之间。这一段的山谷宽度只有几十米,对于集群坦克来说难以展开布阵,几乎只能成一路纵队向前推进,而我军反坦克武器则可以充分利用敌军坦克暴露的侧翼进行攻击。应该说,当时的美军坦克在缺乏步兵直接跟进掩护的情况下,要想突破这样大纵深的反坦克阵地是非常困难的。
我军在以前的反坦克作战中之所以战果不佳,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反坦克武器,无从组织完整的反坦克火力配系。这种情况在文登里战斗中得到了相当的改观。文登里反坦克战斗中,我军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是以步兵装备的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加上部分配属的野战炮和山炮为主,反坦克歼击组则使用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进行近距离攻击。
上述武器中以ZIS-3型76.2mm野战炮性能最好。该炮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主力反坦克炮之一,既可以实施间接瞄准射击也可以对敌坦克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其最大射程可达13.29km。因此,以12门该型火炮为主力的团炮兵群配置在纵深地带并构筑有前进发射阵地,既可以对敌坦克群进行间接瞄准的拦阻射击,也可以在前进发射阵地对敌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在12日的战斗中,我野战炮营就首先实施拦阻射击,然后占领前进发射阵地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大大迟滞了敌坦克的行进速度,从而也为其他反坦克武器创造了更多的射击机会。我军使用的无后坐力炮主要是美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则是美制M20型89mm火箭筒,前者有效射程为450m,后者有效射程只有200m。也就是说,这两种武器只适合在近距离内对敌坦克进行攻击。因此,我军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编入反坦克大队,并配置在沿公路两侧各高地山脚下的阵地上实施近距离射击。至于反坦克歼击组配备的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受制于靠人力投送的方式而攻击距离更近,只能作为最后一道反坦克火力。这样一来,我军就在文登里地区形成了3层以上的反坦克火力组成的完整的火力配系。最远的一层以野战炮和山炮火力组成,打击向我接近的敌坦克群,并可以在敌坦克突入我纵深时对其进行直接瞄准射击;中间一层为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火力,主要毁伤接近我阵地前沿的敌坦克;最后一层为反坦克歼击组手中的手雷和爆破筒。随着敌坦克向我阵地的接近,可以加入攻击的武器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火力密度也越大,对敌坦克的杀伤效能也就越高。我军在文登里取得的胜利,完善的反坦克火力配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战在战争年代一直是我军的优势,在反坦克战斗中也是这样。
从我军反坦克武器的种类和性能特点来看,射程较近的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野战炮和山炮可以在较远距离上对敌坦克进行攻击,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我军实施反坦克作战必然要以近战为主。
不同种类的反坦克武器因其性能特点的不同,其最佳使用时机和使用环境也差别较大,这就需要正确组织不同武器之间的协同动作,才能取得良好的作战效能。
这一点在12日战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美军以48辆坦克组成的大集群向我方发动攻击,其突击力是非常强的。我方首先以野战炮和山炮从远距离上阻滞敌坦克,首先给其以一定的消耗并打乱其战斗队形。当敌坦克群进至我下深浦纵深地带时,反坦克大队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开始集中火力,与野战炮和山炮的拦阻火力一起攻击敌坦克。但敌坦克不顾损失仍然继续向我纵深推进。这时,我军组织野战炮改变射击方式,占领前进发射阵地以直接瞄准射击向敌坦克轰击,并将其先头2辆坦克击毁。这样一来,敌坦克遭受的压力也就突然增大,随即转头回撤。此时,我军再次组织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和反坦克歼击组在敌坦克回撤道路上进行截击,终于取得了重大战果。在此次战斗中,我军反坦克武器之间良好的协同动作,无疑是取得毁伤敌18辆坦克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军反坦克武器依托完善的防御阵地体系进行阵地内机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射击机会和更好的射击条件
我军的反坦克阵地是沿着文登川内公路两侧构筑的,射击阵地一般设置在山脚位置并进行严密伪装。各种反坦克武器除了主射击工事外,还有3个左右的备用射击工事。各射击工事之间以交通沟相连,交通沟继续延伸并与公路两侧的防御阵地加以连接。这样,我军就可以利用这些交通沟进行兵力和火力机动。如11日夜间,我军抽调3连和6连抢修横跨文登川的交通沟,以保证反坦克武器和兵力进行机动,在第二天美军出动大坦克集群向我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13日战斗中,胡连在击毁1辆敌坦克后即遭到敌军火力报复,他正是利用交通沟迅速避开敌军火力并占领备用发射阵地,又击毁3辆敌军坦克。我军在战斗中曾提出无后坐力炮要做到“三打三不打”,“三打”即近打、缓行打、从侧翼打,“三不打”指远不打、速度快不打,迎头不打。也就是说,要打近距离内的敌坦克,利用敌坦克行驶速度慢时打,瞄准敌坦克侧装甲打。这是对反坦克武器射手的要求,但要依赖完善的防御阵地体系才能实现,只有依托完善的防御阵地体系进行广泛的阵地内机动,才能绕到敌坦克的侧翼抓住其距离近、行驶速度慢的有利时机进行攻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