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强
大学生无论是“低就”还是“将就” 并不意味着无业可就,这情形恰似车站滞留的旅客,其总会各想各法,最后各回各家。所谓的就业难便是诸多毕业生离校与上岗期间的“滞留”。作为准毕业生,追问大学生就业难时我们总爱把矛头指向政府、社会等,说教育体制不公,社会岗位不够。而大学生只是社会诸多元素中的一元,岂能希冀社会处处为我们着想,各种国家政策向我们倾斜。我们应从内因出发,完善自我,学习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企业信赖的人才。
做学问好比种桃,而实践好比卖桃。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种的桃不好”是一方面,“不懂得在市场上卖”又是一方面。后者是多数大学生的诟病,所以加强实践,让学生“提前走进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的是员工,不是大学生,大学生站在面试老板前不要给其毫无经历的一介书生之感。谈到经历,有多少大学生扎扎实实地实践过?抛开学生的身份大干过?
面对国内许多大学重教育轻实践,甚至把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作为学期末的附属品的现状,我们是否应反思“一介书生”凭何就业?实践广义的说就是脱离学生的身份去扮演其他角色,支教、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各种实践是联系大学这个“小社会”与真实社会的纽带。
“种好桃,会卖桃”,实现均衡发展。认准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让老板一眼就看上你,一人推及多人,“滞留大学生”的就业也就会有效地被解决。
(博客链接:http://li5980302.blog.
163.com/blog/static/297723812011628111
440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