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婷,杨松涛,王 丹,张 蕾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社会对医学与信息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研究制订适宜本地区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1]医疗卫生机构对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信息化人才认识越来越明确,需求也逐年增加。目前,摆在教学机构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化人才。
培养人才有效的手段是课程,提交教学质量是建立在每一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之上,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探索医学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一般综合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较,更加注重于医药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安排了医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类的课程,注重于培养适合医疗信息化需求的医学信息及管理人才。但就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来说,医学院校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课程偏难,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陈旧,与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变化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太少;课程间教学缺乏联系,医学与信息管理类课程分开教学,教学内容易出现脱节;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多以教师课程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互动较少;课程学时设置上理论学时比重较重,实验课程偏少,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使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考核方法单一,更多的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第二课程匮乏,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
在这种环境下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到医学信息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探讨如何改良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是在皮亚杰(Piaget,J.)的认知阶段理论、布鲁纳(J.S.Bruner)的教育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对新的知识做出主动的、合理的解释,从而架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呈现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过程,既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强调了教师作为知识引导者的主导作用。[2]教学过程是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法努力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教师作为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在调查中、探究中、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性,使学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3]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概念多、理论抽象、知识涉及面广,学生对整体内容很难完全把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探索出“创环境、促兴趣、重实践”多角度评价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和学习环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着力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际状况,结合本专业学生特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教学,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处理“讲解”与“启发”的关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分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各司其职,按照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小组发言等内容进行分工,然后广泛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整个过程下来,既强化了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他们把生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尽量选择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到讲台上去阐述小组的观点,而不是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虽然只是一点点的改变,但是对于他们却是很好的锻炼,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敢于面对众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的增强了学生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区别式教学
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教学内容涵盖了医药类、管理类、计算机类、信息类等课程,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多样的,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研究型,即考取硕士研究生;二是应用型,即考级或相关证书;三是管理型,即就业型,以后走向管理岗位。针对这三类不同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毕业指导上等方面进行区别式引导教学。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由于课时等限制因素,一些课程设置注重了广度,但是没有考虑深度,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很难满足考研的要求。针对这部分学生结合考研要求、选用教材,采取先自学,再辅导的模式,提高课程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应用型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管理类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
3.多种手段刺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也可以是一个发言者,教学的参与者。如:针对现在学生课堂不喜欢发言的情况,对于有些课程,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因为有加分这一刺激因素,学生开始加入到讨论中来,但是是一种被动的、不积极的参与,但是随着讨论次数的增多,有一部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发言从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到讲台上,有的学生已经从“拿着稿子发抖”到“拿着稿子照读”,再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一点点的在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根据兴趣点教师组织日后的课堂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参与性。
4.总结创新教学
课题组教师对于某些课程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创新,形成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筹学》教学内容较多,步骤较为复杂,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等实际问题,授课教师在参考了多本参考书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从最初的建模到最后的求解的过程,都有详细的讲解,课堂反应很好。根据专业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改革,比如例题的选择上,多选取一些和医药学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求解。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每个班级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增加课堂和课后作业的灵活性,充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在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这样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都有很好的帮助。
5.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紧密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在讲授信息系统开发时,以学院购买的《医院信息系统》教学软件为原型,全方位让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教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实例教学来讲授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与方法,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以实验强化理论知识。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增强学生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近期,学院还准备在新校区筹建“模拟医院”实验室,整个实验室的环境就像一个小型的医院,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配不同的权限,让他们完成不同的工作,同时小组之间的信息要能共享。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管理员的身份对不同科室的信息进行管理,处理突发故障,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6.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目前的本科毕业生科研能力普遍不高,科研意识薄弱,[4]教师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到科研环节当中来。为此课题组教师积极申报课题,让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当中,逐渐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学科新的发现、新的发展、新的成果,注重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新政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建设的新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
[1]张智兵.中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育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3]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5,(6).
[4]甘庆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