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生活的意义之源,而法治正是捍卫人类正义的最有力工具,也是达致人类终极目标的康庄通衢。因此,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以“依法治国”为主要议题时,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国人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殷切预期。
本期的“封面专题”就聚焦于此。一生为中国法治文明建设言说和鼓呼的法学家江平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坦言,中国要实现法治,首先须从执政党做起,落实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活动的承诺。而执政党能否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首先要看党内领导干部能否受到法律的监督。他的言说是对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的殷殷期待,这种期待在公众中是普遍存在的。复旦大学法学教授侯健认为,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条件和背景下,在公权力领域,法律思维应成为人们分析事物、调节行为、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
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其修订历时十年,终获通过。深度参与中国新《预算法》修订工作的复旦大学教授韦森在《从“税收法定”走向“预算法定”》一文中称,新《预算法》已经接近现有制度下修法的“天花板”, 其在立法宗旨、保留央行国库的原来条款、人大监督政府预算、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副会长朱大旗认为,新《预算法》通过,只能说是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起步,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及建立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来看,它还有一些不足。
中国经济的走势一直是全球观察家瞩目的焦点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中国新经济模式何处去》一文中建言,新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创新。与美国的创新体系相比,中国需要构建的创新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奖励和政府资助的研究,减弱对专利的关注。完善产权、税收政策、金融市场、社会保障等有助于新经济模式在中国顺利展开的制度与政策设计,是所有努力终获成功的核心所在。
另一位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在给本刊撰写的题为《全面反转基因是一种对人类的犯罪》的专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些激进分子通常都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掀起反对转基因作物的运动,他们根本不顾穷人迫切需要更多和更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改善生活质量。这位科学家向本刊编辑强调,在编辑他的文章时,不能改标题,其他都可以改。
苏格兰公投可谓近期国际热点事件。英国国际关系学教授理查德·惠特曼在《失去苏格兰,英国会怎样》一文中认为,苏格兰公投在整个英国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争论,即英国在事实上变成一个联邦制国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