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竟成
在上海的大街窄巷,每每可见一种融汇魏碑与颜体书风的题匾,坚挺中见丰厚,既高悬在上海第一医药公司、上海证券公司、上海老饭店等大型商业场所之上,也巧挂在一些小小杂货铺、酱油店的门框边,其气度几十年不衰,愈见魅力。它们即由著名书法家胡铁生(1911~1997年)所题写。
沙孟海与胡铁生,生前一为西泠印社社长,一为顾问。一日,两人在西子湖畔尽情泼墨之后,沙老突然风趣地说:“我为商店写招牌,是500元一个字,你是顾问,和我是相同规格的,也应这个标准。”胡铁生微笑不语。
胡铁生是一位生长在胶东半岛的传奇人物。“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教师职位,弃笔从戎。为报效祖国,不做亡国奴,改原名胡克熙为胡铁生。从做八路军侦察兵起,直至担任军区参谋长。日本兵曾出告示1万银元买他的人头。迟浩田将军当年就是看到此布告而热血沸腾,毅然加入八路军的。
解放大上海,他随军南下。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他就出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他7岁从父学书法,后在逆境中终成大家。他的节俭远近闻名,虽然掌管上海所有的红木家具厂和工艺雕刻厂,自己的写字台却是用几层板和几个木箱改制而成。然而,他为上海及各地题写牌匾和诗词是有求必应,从不收取润笔费。晚年他与王元化、秦怡、峻青、朱屺瞻、程十发、唐云等名家交往甚密,作画题词,篆刻图章,但从不以大家自居。
感悟胡铁生,是在陪同他的儿子、上海《美化生活》杂志总编胡晓申登上金华八咏楼之际。南宋李清照痛感国破家碎,在此写下千古绝唱《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晓申告诉我,其身为上海市商业局局长的父亲,当年因不愿执行一位红极发紫的领导人下达的在商业局内揪出50名右派的指令并直言不同意见而被贬官,不久在无锡不幸中风倒下。但他父亲并不后悔,对他说:“右派怎么能定指标,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起码的实事求是!”父亲的戎马生涯、鲁人秉性,使他在逆境中奋进,以过人毅力重新站起来,练就了一手“胡体”。
我猛然醒悟,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胡体立如磐石,势开千钧,得益于他如沈约、李清照的不凡经历与胸襟。
我以为胡老生前创作不同于一般,首先在于他不是为创作而创作,是以一生的追求、信念、挫折和向往,饱含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用心用志在创作,所以,他选择力量型的魏碑、包容型的颜体、刚柔相济的赵之谦作品作楷模,在逆境中愈挫愈奋,用书画和篆刻来重写人生,绝非偶然。
其二,胡老从来不默守成规。战争年代,他善用奇兵奇招。大跃进之中,所有机关挑灯夜战,唯独他领导的商业局灯光不亮。那位领导在干部大会上点了商业局的名,不料胡铁生当众妙语如珠:有能力的人工作任务在上班完成,没有能力的人才加班。加班家里不高兴又浪费水电。商业局是有能力的,所以灯不亮不加班!改革开放后胡铁生复出,他力主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旅游品开发公司和全国第一支服装表演队,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瓶颈。他竟然还率队参加时装表演,这个时装表演还进了中南海。
他的书法沉雄、大气、直率、饱满,如峰、如涛,其中蕴含魏碑之力度,颜体之丰满,金农之粗犷,板桥之清奇。人称“胡体”。
其三,胡老的书法无论中堂、对联,还是匾额、长卷,均讲究布局,讲究气韵,讲究整体,如千军万马,却井然有序。流沙河在《写诗十二课》中指出:“一个确定的清楚的意念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否则,不论纵跳横跳,都是乱跳,徒使读者困惑而已。”写诗是这样,书法也是这样。胡老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一种全局的意念在把握着每一个字,如同他当年指挥战斗,把握上海巿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总是胸有成竹。
其四,胡老的书法极耐细品,在大气磅礴之中富于高远与圆通,在大开大合中,自然流露精致与细节。他的笔势硬而不干,坚中见韧,十分饱满而具有张力。尤其在一撇一捺中见功底,正锋一撇上细下壮,恰如险峰瀑布力含千钧,而一捺又往往粗大起笔至收笔处突然变细,呈气象万千状。原中国美院院长肖锋指出:“仔细品味,又是飞扬中有稳健、超拔中蕴圆通,足见其人格的平和与通透。”
其五,胡老的书法作品,也包括画作和篆刻,不少为其自撰诗词对联或警句恒言,体现了胡老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精深的文学功底。如中堂“倒酒既尽,落花无言”,充满了一种悠长的感叹。楷书“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给人猛然一醒的冲击。而“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救不善之人”的大幅楷书,教诲中有警策,寓意深刻。晓申深情地回忆:父亲是一个作品、人品一致的人,所劝人自撰之句,都是有感而发。如父亲对干部中存在的腐败和不廉深恶痛绝,曾当面向时任上海巿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提出惩肃建议。晓申透露了一个细节,他曾自作主张,在父亲掌管之下的一家服装厂订制了一件大衣,父亲闻讯后,对他大发雷霆,严厉训斥,其自律治家之严若此。
责编 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