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终无悔 农技推广献青春

2014-10-11 18:59邬汉文
新西部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技农民群众

邬汉文

我想我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我可以更加努力,正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王娟玲

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个冬去春来,她带领她的农技推广站的全体人员,坚持深入农村第一线,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讲科技搞试验,示范。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年和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从农业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到种子的入土,再到收获,20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大荔县400个村的田间地头,及时把国家的惠民政策,把新的农业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送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对农民群众的挚爱。由她主持完成的《大荔县瓜棉间套双高配套技术》项目,5年在全县累计推广面积53.3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5.6亿元。20多年来,由她承担并负责完成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多次获国家农业部、陕西省政府和渭南市政府的科技推广奖,大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9年的3850元达到2013年的8070元,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很快推广,新的品种连年夺取高产纪录。多年来,她一直不停地奔波在农村,她是农民群众家里和田间地头的常客,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风清气正的农艺师,农民群众的知心人。她就是大荔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娟玲。

爱岗敬业刻苦学习

1992年,王娟玲就被分配在县农业局下属的农技推广中心工作。那时,她深知自己出身农村,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她深深地懂得,农技推广工作技术性很强,没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对她这个从未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来说想干好工作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她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书籍,利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记笔记。她一直认为,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最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做到能干、能说、能写、能吃苦和脑勤、笔勤、嘴勤、腿勤,还参加了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夜晚,在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她还在灯下学习,记笔记。这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获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大专文凭。但她并不满足,继续用高深的理论武装自己,又获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大本文凭。在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同时,她还在实践中充分地检验自己,在干中学,学中干,以学促干,边干边学。针对农业有的新技术、新品种能否在大荔县全面推广和运用,碰到连书上也没有过的技术问题,她及时翻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钻研,并把一些生产技术问题和针对性解决措施,分类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中,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指导群众生产。多年来,她从一个对农业生产技术几近无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艺师,多项农业生产技术被当地农民群众接受,并在大田广泛推广应用。她先后在《中国棉花》、《陕西农业科学》、《西北园艺》、《现代农业科技》等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由她个人编写的技术资料和讲稿累计达10万余字。

深入农村勇于实践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王娟玲一天也没有离开她痴情的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她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农业技术难题,为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多年来,为了加快全县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她多次赴河北、山东、新疆、河南等地考察棉花、小麦、玉米和花生新品种,坚持每年新引进主要农作物品种3-5个,在全县四大农业区进行试验示范。为了摸清各个品种的生长特性特征及栽培管理技术,她本着务真求实的态度,带领全站人员搞品种品比试验。播种时,她亲自动手,头顶烈日,不怕苦,不怕累,不赚脏,在场的农民群众都十分感动。在试验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及结果的真实性,不管时间再晚,坚持当天调查当天做,决不拖到明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建立的试验田年年被作为样板田,受到市、县两级领导的观摩指导,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引进的小偃22,西农889,浚单20,郑单958,中棉41,中棉41提高系,鲁花9号,鲁花14,也一举成为全县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的当家品种。

2011年,为了摸清大面积玉米的实际产量,王娟玲大胆承包了离大荔县城40余公里兰空基地的200亩农田,进行试验。当时每亩承包费300元,她一次性向发包方交纳了6万元,全部的投资及人工费还要自己承担。几个月里,她利用休息时间,起早贪黑,自己动手,施肥、播种、浇水、收获,克服了天气前期干旱、后期严重秋淋的严重影响,最后夺得了玉米亩产620公斤的高产。看着绿油油的玉米田,当地农民夸赞到:“这娃真能行,能在黄河滩把玉米种的这么好,确实有技术、有水平。”省市领导在参观了她的试验田后肯定地说:

“作为一名女农技干部,娟玲同志亲自包地,亲自实践,夺取高产,值得我们每个农技干部学习。”

大胆创新 立志为农

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实际工作,使王娟玲深切地感受到,要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干部,必须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劳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搞好工作,胜任工作。

2005年,她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大荔县哈蜜瓜主要产区的双泉镇东二村。在和农民群众的交谈中,一些种植户反映说,大棚哈密瓜在生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上网纹差、畸形果、商品率低等问题。对于群众的疑问,她没有急于表态。在大棚哈密瓜种植的施肥浇水、移苗缓苗、整枝坐果、网纹管理及棉花套种等关键环节,她一头扎进示范户的大棚里,亲自察看,细心钻研,她以科技工作者的敏锐性和女人特有的细心,创新性总结了一套瓜棉间套双高配套栽培技术,解决了瓜农的技术困惑。为了尽快将新的栽培技术普及和推广到千家万户,她常年坚守在生产一线作巡回指导,定期到生产田间,手把手地给群众教,面对面地讲,终于使东二村的哈密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收成,产量较往年平均增加300—500公斤,亩收入增加500—800元,全村平均亩纯收入2000余元,最高的达到5000元,产量创历年新高,而间套棉花平均亩产籽棉也达到214公斤,在哈密瓜丰产的基础上,亩增收1200元。

与此同时,她还指导帮助东二村成立了农技中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产前送技术,产中送农资、产后搞销售的完整的服务体系,东二村还被省政府命名为“绿色无公害哈密瓜示范基地”。

2009年,省农技推广总站决定在大荔县实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高产实验、示范创建项目。作为农技站站长,王娟玲积极应战,承担了这一艰巨的工作任务。从秋播开始,她带领农技站的10名技术人员,每天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群众播种。有人笑着说:“好娃哩,我都种了几十年地了还不会种小麦?”王娟玲也笑着说:“好伯哩,原来小麦是3分种7分管,现在是7分种3分管,整地播种很关键,只有亲自看着种好了管好了,才能保证来年的丰产丰收。”为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她把从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坚持长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宣传。多年来,她编写宣传材料68期,组织培训135场(次),培训农民2.6万余人。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王娟玲的确是个热心人.实在人,她不但工作分内的事认真负责,即便是分外的事,她也热心帮农民解决。2013年,在大荔县沿渭河、洛河的小面积玉米发生了水灾,产量直接受到影响,有的农户买了种植业保险,而保险公司不积极赔付。她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保险公司,询问相关政策,配合保险公司到受灾田块实地勘察,测定减产成数,协助农户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了赔偿问题。她对待自己,却严格要求,她经常从农村地里回到家中,天色已晚,幼小女儿早已在奶奶怀中睡熟已久,第二天没等孩子醒来,她就匆匆忙忙进入田间。大荔县韦林镇梁元村支书陈金升说:“王站长工作十分认真,经常深入我们田间查看,有时我们还没到地里她人却早就到了,我们十分感激,我们有时想请她吃饭,她说啥也不去,而我们在生产上的事,她总是随叫随到,风清气正形容她的人品,一点都不为过。”韦林镇韦林村支书杜香菊也说:“王站长这人真好,没架子,经常在地里给群众讲课,风里来、雨里去,有时身上还带着泥土,我们感激不尽。”多年来,由于她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务事,所以在丈夫和女儿面前她不是一个贤妻良母。

20多年来,王娟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怀着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以对工作、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认真精神,做好每个品种的试验示范,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她对农技推广工作无怨无悔,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04年、2005年她连续两年入选大荔县政府“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专家”;2009年入选渭南市“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专家”;2010年被陕西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等8家单位联名授予“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1年被省农业厅评为陕两省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工作者;2013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大荔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翟文胜说:“娟玲同志自学成才,从一名青年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这是她辛勤耕耘的结果。她对工作、对同志、对群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遇到困难她不惧挑战,知难而进。她入很实在,做事实在,工作追求完美,试验力求科学,数据力求准确。她工作有魄力,工作勇于创新,敢想敢干,这种敬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她获‘五一劳动奖章,不但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七十多万大荔人民的骄傲。”

猜你喜欢
农技农民群众
耕牛和农民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