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娜
【摘 要】近年来,文化商品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真人秀作为一种影像文化,已经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低俗化。但2013年,《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引进,改变了国内沉闷的真人秀节目市场。笔者以《爸爸去哪儿》为研究个案,探讨其叙事主体、叙事动力的设置,为其他真人秀节目提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叙事主体 叙事动力
近年来,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商品所占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该类商品形成了巨大的能指,指向人的内心需求,这种需要甚至超越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生理渴望。真人秀作为一种影像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消费兴趣,并引发为消费时尚。由于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所以大众将文化看作是一种提供娱乐的消费品,驱使真人秀向娱乐化转型,此举降低了真人秀节目的道德底线,难免流于粗俗,同时现存的节目样式较为单一,同类型节目抄袭严重,创新性已经成为真人秀节目亟待解决的难题,正于此时,“亲子观念”进入大众视野。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父亲缺位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亲子观念”走入真人秀节目,恰是切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赫瑟林顿等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爸爸去哪儿》将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推向了镜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探讨父子(女)间的交流。既顺应娱乐时代潮流,又积极抵制低俗之风,实现了大众传媒、娱乐消费、儿童教育三位一体的文化交融。
一、叙事主体:参与者
叙事,是植根于人类血液中古老而永恒的冲动,“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处听讲故事。”②叙事活动将不同的个体聚合到一起,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交流范式,其中叙事主体是构成叙事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就是在叙事活动中建构一个观看对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心灵上的触动,《爸爸去哪儿》主要依循三点对叙事主体进行选择,即嘉宾的代表性与差异性、名人效应及明星的错位表演。
1、嘉宾的代表性与差异性
出现在真人秀节目中的人员构成,就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的“拟态”,只有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情感状态相关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成为真人秀叙事结构中的主角。《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和第二季选择的嘉宾有一定共性,一是地域选择,两季都保持1-2个香港或台湾的爸爸,大陆的嘉宾也是根据南北方进行选择,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受众类型;二是职业选择的丰富性,比如第一季中爸爸们的职业包括赛车手、演员、运动员、模特和导演,第二季包括演员、歌手和运动员。另外,萌娃的选择尽量保持男女1:1的比例,年龄控制在8岁以下。
如果说,代表性强调的主要是节目参与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话,那么差异性强调的则是参与者之间的戏剧性对比、冲突,以强化叙事的感染力。比如节目中萌娃性格刚强与柔弱的差异,固执与灵活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外向与内敛的差异等等,这样不仅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可以构成戏剧性的冲突,由此形成丰富有趣的人物关系。
2、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品牌效应,因名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曝光度,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世人瞩目,人们对于明星普遍存在的窥私、猎奇、敬慕等心理,容易刺激视觉消费,所以知名度成为《爸爸去哪儿》嘉宾选择的基础条件。比如第二季中邀请的嘉宾,吴镇宇多年来的“荧幕反派”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黄磊戏里戏外都是大家称赞的“完美丈夫”、“完美爸爸”,陆毅是老少通吃的气质男生,杨威是男子体操决赛中的冠军,而曹格更是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的最让人羡慕的一个,还参加了《我是歌手2》,提高了曝光率。
无论爸爸们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给大家的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明星。从这点上看,《爸爸去哪儿》在参与者的选择上,已经奠定了基本的收视率。
3、明星错位
《爸爸去哪儿》最大的卖点其实是大牌明星的错位表演。每一季中的嘉宾都来自各个领域,他们本身已具有较高的曝光率,并为观众喜爱。然而,从前五位明星爸爸在荧屏前展示的是自己专业性的一面,镜头下的他们永远是“光鲜帅气”,而《爸爸去哪儿》的制作却将视角对准明星普通的一面,展示他们的另一个身份——父亲。
在第一季中,节目录制的开始并不顺利,石头的胳膊受了伤;天天又不愿意参加没有妈妈的乡村生活之旅;Cindy也一直赖在爸爸的身上不愿意起床,到达北京市灵水村,由于环境的不适应一直哭个不停;Kimi的蜘蛛死掉了,又找不到妈咪;“村长”又没收了孩子们的玩具、零食、电子游戏机、手机。孩子们在“重重打击”下,只能以哭闹反抗,此时各位明星爸爸不只是“受了委屈”的孩子们的父亲,他们要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安抚自己的孩子。同时,父亲还要为孩子争夺房子,准备食物等等,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是有意在强化节目与现实生活的错位,重点展示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现实表现。
《爸爸去哪儿》采取明星身份与父亲身份的错位作为最大的看点,通过萌娃与各自老爸的互动,塑造了一个个更为平民化的明星形象。以明星在生活体验中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核心,既包含了传统娱乐节目的明星要素,同时又具有真人秀节目平民化、互动性的特点,这种错位嫁接为节目的高收视率奠定了基础。
二、叙事动力:冲突
托多罗夫曾指出:“故事,就是一种平衡开始通过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③不平衡指的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是对本来很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但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使冲突消除,又回到和谐。真人秀节目的内核也在于它的冲突性,往往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定下对选手而言较为残酷的游戏规则,再加上各种游戏环节去不断地制造冲突,吸引观众。换句话说,其本质就是不断地制造冲突,从中衍生出丰富的娱乐因素。《爸爸去哪儿》主要通过展示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的内心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endprint
首先是人与环境的冲突,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期为例,还未到达目的地之前,Cindy就问爸爸晚上住在哪,有没有酒店,娇生惯养的萌娃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很难接受乡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因此萌娃们刚到北京灵水村时,被味道奇特又破破烂烂的乡村“吓破了胆”,Cindy哭了三个多小时,一直吵闹着“我要回家”;天天也是驻足不前,“我真的晕,那屋太恶心了”,“可是爸爸,我真的觉得太臭了”,即便萌娃们事先做好了心理准备,当面对现实时,还是不禁问起“农村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艰苦的乡村环境与萌娃们成长的优越环境相差太大,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推动了节目发展。可以说,第一季中环境的冲突是整个节目设置的重点。虽然这种冲突性对比,在第二季中有所削弱,但还是给老爸们提出了不少挑战,比如“天坑”,“水云间”等等。这种环境变化的设置,以真人秀的形式出现,直观的表现老爸和萌娃们的心理活动,既真实又带有教育意义,在制造看点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深度和意义。
其次是人的内心冲突,它指的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制作中始终在营造能够引起人物内心矛盾的“冲突情境”,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四期为例,Feynman和Joe在划船的时候不慎掉入湖中,Feynman全身湿透了却不敢回家换衣服,吴镇宇得知情况后找到了Feynman,带他回家包扎伤口,虽然嘴上满是责备,但观众依然体会到吴镇宇既心疼儿子又要教育儿子的复杂心理,吴镇宇抱着Feynman,告诉他“你受了伤就要告诉爸爸,第一时间你要找爸爸”,“这个世界上……”说到这,吴镇宇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的爱能比得上父母的爱,尤其是在你受伤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困难,可能我们小的时候也会像Feynman一样误解自己的父母,这一段细节戳中观众泪点,极具教育意义。
冲突形成的戏剧性构成了娱乐化的享受,《爸爸去哪儿》在冲突制造中,既把明星和萌娃拉到了普通生活中,又在故事性的事件发展中,展现了明星和萌娃的内心。不管是环境的转换还是人物内心的变化,都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在镜头中呈现,能够使观众在愉悦中获得共鸣。
结语
事实上,《爸爸去哪儿》能从繁杂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在于它在叙事主体和叙事动力上的设置,还在于它传递给观众的是有关成长和父爱的故事,与众多竞技类的真人秀立意不同。同时,《爸爸去哪儿》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节目类型,但它在第二季中添加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植入了本土文化,增加了该节目的看点,这些都是值得其他真人秀节目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①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②伯特·艾伦 著,麦永雄、柏敬泽 译:《〈重组话语频道〉中译本序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③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