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箫+于书全
教育须坚定地秉持“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十中”)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之源和办学之本,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确立将心育文化融合课堂教学、融合学生德育、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兴校之路,在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十中人独创性的将“校园文化石”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显性载体,来韬养学校的灵性。
十中将园林景观学和教育心理学相互渗透,设计出了一门富有生态性和主体性的教育课程—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在这个思路肇始之初,每一块石头形状和大小的选择、摆放的位置和角度以及石上刻字的内容,都是全校师生多次讨论和票选的结果。我们力图让德育告别训斥和管制,让它充满激励性与启蒙性,富有系统化和美学化,达到“春风化雨,泽被众生”的效果。
走进十中的校园,环境精致优美,建筑错落有致,梧桐银杏苍翠挺拔,蔷薇垂柳掩映其间,方塘清池锦鳞游泳,文化长廊意趣盎然,自然气息浓厚,生态景观典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星罗棋布地安放在校园各处的文化石。石景本是文化的缩影。虽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但在十中的校园里,这些透着浓郁文化气息的石头却不是秀雅的摆设和奇清的玩物,而是承载了丰富教育功能的具有灵魂的警醒石、博爱石、励志石和启蒙石。它们或独石成景,或群石成阵,或温润,或遒劲,用自己独特的石刻语言叙说着十中教育的故事。
“文以化人”,孕文化灵魂
周一的清晨,铿锵的国歌声响起,英姿飒爽的十中国旗班护卫着国旗冉冉升起,红日照耀的校园宁静肃穆。走在校园的环形路上,从刻有“以心育心”的沉积岩出发,一路漫过十个套刻的“仁、义、礼、智、信、学、问、思、辨、行”的主题文化柱,直到驻足在“文以化人”的校训大石前,好似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徜徉了一回,传统文化的厚重气息糅合了心育文化的温润灵动,文化石刻的功能被理性地放大了。
“文以化人”是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的传统文化灵魂所在。《易·贲卦·象传》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以化人”的校训担负着精神引领和人文培育的重责,“以心育心、以博启智、以雅塑格”的办学理念是用心理学原理引导启迪学生的开路先锋,而“让每一个生命日日新”的办学宗旨则满溢着师生心心互动的成长幸福,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交织中,十中人切磋琢磨出的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正是实现“生态十中,博雅十中,人文十中”办学目标的科学手段。
“以心育心”,明心育内涵
“以心育心”是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浸润学生心灵的心理学依据。十中文化石德育课程既包含着文化石独特的自然审美价值,也赋予了文化石丰富的内蕴,更将十中独有的心育文化融合其中,创建了一种天人和谐、科学与人文相融、激情与理性互动的开放的、本真的学校文化。它使学生心理阳光、健康,并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面对人生。在校园的树荫下、花丛中、步道旁和水池边,每一块“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十中的校园文化石种类繁多。从内容上看,有名言警句、古今诗文、先贤语录、办学理念、学生感悟和校长心语等。从形式上看,既有百字中调,又有一字之警;既有宏伟阔大的巨石,也有仅容尺许的小碣。从书法样式上看既有真草篆隶,也有四书杂糅;既有古拙质朴的颜筋柳骨之作,也有飘若浮云的当代教育名家之书。在十中,每一块文化石的存在都是十中核心办学理念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石课程既有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也有师生倾情参与的智慧碰撞;既点缀了校园的人文景观,又是渗透了教育心理学理念的德育课程。文化石是教育资源的拓展,更是心育文化渗透的载体。
“文化长廊”与校园文化石相谐而生,也是师心浸润生心的育人工具。整个长廊直栏横槛,石臂悬梁,藤蔓植物攀援其上,教师寄语印刻其中,好似树荫翳翳的凉亭,又如书香透溢的古道。学生徘徊其中,不闻车马粼粼的喧嚣,只见先贤今人的教诲,一步一景,一步一得。这是“生态十中,博雅十中,人文十中”办学目标的集中显现,也是引导学生“崇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时尚。
“认识你自己”,促自我管理
学生的自知自省是德育课程的先决条件。朝阳初升,宿舍楼旁,“认识你自己”的长形石刻静立在一株木槿旁边,斑驳的树影轻拂着厚重的字迹,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句曾经镌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古老箴言经久不衰的魅力。岁月悠悠,天地不老,说出这句箴言的哲人已经离去两千多年了,可是这句话催发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精神被代代传承,十中的《成长的足迹》的编撰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正如其卷首语中所说:“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即在学校厚重文化的熏陶下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在这本“足迹”里,“今天的收获”“今天的遗憾”“明天的打算”“心情的日志”“同伴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家长眼中的我”“假期备忘录”“我的光辉岁月”等栏目具体而又细致。学生可以信笔写下每天成长的收获和烦恼,可以起到“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的内省作用,也可以起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促进作用。班主任也积极参与书写《成长的足迹》,师生互相传阅,沟通情感的同时互相监督,师生在近距离接触中共同成长。
校园里的另外一块石刻写着:“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只有从细节做起的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在十中的德育体系里,禁于未发的劝善远远强于事后严厉的惩戒。
“多好的天啊”,显自信自强
学生自信自强是贯彻德育课程的必由之路。每当学生们走过校园门口的垂柳,总会瞥见静静躺在树下的一块石头,上书“多好的天啊”,这句看似大俗实则大雅的话,是校长于书全的教育心语。真正能穿透学生心灵的话,它的语言是质朴清新的,是没有丝毫雕琢痕迹的。在学术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多好的天啊”这句话也孕育了积极心理学的深远意蕴。它在师生中间口口相传,培养师生的自信心,焕发出激励人心的正能量。不管是明朗和畅的天还是阴云密布的天,在师生心中永远是“多好的天啊”!endprint
十中的学苗在区域内是极其普通的,相比于示范高中,学校德育能否弥合学生自信的缺失就成了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指针。为此,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中一系列旨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举措应运而生。如每个月进行的十星评比,促使学生互相寻找闪光点,于是“遵规守纪星、助人为乐星、好学上进星、感恩行孝星、本真阳光星、知礼明礼星、节能环保星、谦让豁达星、管理担当星、团结合作星”等一个个被评选出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向善向美、自尊自信,发挥了比苦读更强烈的激励作用。
又如校园心理文化节的举办,充满趣味的心理知识竞赛活动、以“感恩传递”为主题的心理摄影图片和绘画比赛、心桥文学社征文出刊活动、心理沙盘团体活动、心理瑜伽活动、心理辅导工作坊、团队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剧展演活动等等,都让学生逐渐解开了成长的困惑,慢慢学会了心理自我调控,在各项活动的展示中,建立了自信,润养了心灵,在好学乐学的校园氛围中“诗意地安栖”。
“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
学生的自觉自新是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刻有“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的文化石矗立在教学楼东侧的门口,语出德国哲人康德。他曾说:“世上有两件事震撼心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灿烂星空,心中之崇高道德律令。”星空是浩瀚知识眼界的边缘,道德是自我修正的维度和准则,每一个生命都应该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做出自我认知的修正。
为此,学校对高一、高二、高三每个学段的德育主题都有不同的设计,高一重在培养学生的规则规范意识,高二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高三则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炼就世界眼光。不同的教育主题特色鲜明,又辅之以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多种手段相互融合,这也符合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是将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在教育层面上贯通起来,把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作为心育文化的理论基础。
同时十中德育也强调“志立则有本”和“规矩促方圆”。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成就的大小取决于立志的坚定程度和自己主观努力的强弱。学校开展的“晨钟之声”就是在每日清晨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晨钟暮鼓,促人警醒”的微教育,让学生明白“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的道理。而《大连开发区十中管理典章》的编撰则体现了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正如校园的一块文化石“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刻字所彰显的一样:成大事者必先约己。这种全校师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心育文化与学校管理融合的典范。
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头顶的星空是自然创造的,心中的道德是个体不断修正的。我们仰望星空,惊叹造物的伟大;审视自己的内心,体悟“以心育心”的温暖。
在柿子林中、银杏心路上、运动场里还矗立着更多的文化石,“德善者,不善吾亦善”“学贵切磋琢磨”“大知闲闲,大言炎炎”“居高声自远”“从来如此,便对吗”“从‘经常的习惯,走向‘总是的天性”等近三十块文化石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内涵使学校充满了个性与灵气。于是全校师生或驻足评点,或以手摹划,或宣讲其道,或撰写感悟,一门充盈了师生心血的校本课程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诞生了。
寸山多致,片石生情。在十中,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兴校之本,而校园文化石承载的德育课程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精神炼炉。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十中的校园文化石课程就是将传统文化的灵魂结合现代心理学的实践,将“文以化人”的精神融合“以心育心”的理念,将“迎着生命的新阳歌唱”的温润气息充盈“让每一个生命日日新”的教育期待,浸染了默默传承的教育情愫,演绎了德育创新的隽永智慧……
让精美的石头唱起歌!十中的校园文化石德育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撑起一片阔朗的生命天空!
【韩永箫,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团委书记;于书全,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校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