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
点点3岁
点点每次去幼儿园都要偷偷带一些零食。
“你们跟我玩吗?”趁老师没注意的时候,点点拿出零食。
“嗯,我跟你玩!”“我也跟你玩”……
“随便拿吧!”点点开心地说。
一会儿工夫,零食被“瓜分”完毕。他愉快而满足地和那几个小朋友玩耍或追逐。
可是很快,那些小朋友就跑去跟其他小朋友玩了。
点点4岁
妈妈问点点:“你在幼儿园有没有好朋友啊?”
“有呀,一鸣是我最好的朋友。”
“为什么你跟他是最好的朋友?”
“因为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他有什么东西都愿意跟我分享。有一次,他还把他最爱的奥特曼借给我玩呢。”
点点5岁
“妈妈,我们有新外号了。”一放学,点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
“是什么外号啊?”妈妈早知道“我们”是指哪些人,不就是他和飞飞、小薇和浩浩四个嘛。点点每天回家都要讲他们四个人怎么玩,闹了什么矛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四人帮!” 点点自豪地说,“因为我们四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在一起,是最好的朋友。”
即使很小的孩子都会对同伴感兴趣,最初,他们只表现为盯着看、触摸,有时也会抢夺玩具。但是从幼儿期开始,交往便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了。
以物品作为试探
他们首先透过食物来产生连接,就是我带好吃的跟你分享,但你要跟我做好朋友。但是,很快他们会发现,当没有好吃的东西时,或者东西被吃完后,彼此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
一旦发现这个秘密,他们就会找一个不会消失的东西来跟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关系,通常就是自己拥有的玩具。他们开始通过玩具的分享、交换、赠送,来建立关系。
这样的关系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因为对方得到这个玩具以后,“朋友”的关系也随之结束了。他们再次发现,通过玩具也不能维持交往,所以会再次放弃这种选择。
开始有明确的指向
到4岁后,他们终于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于彼此有相同的东西,比如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或者互相喜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男孩开始更喜欢跟男孩玩,女孩更喜欢跟女孩玩。
“我的车子跑得可快了。”
“我的车子也跑得很快。”
“那我们比赛吧,看看谁的车子跑得快。”
因为都喜欢车子,因为都有车子,两个小朋友很自然地就玩到一块了。
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和伙伴之间的关系,就实现了真正的和谐。
学习用规则来协调
这种和谐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不过恰恰是在这种不稳定的关系调整中,他们才学会了如何去交往。
比如,刚开始同伴关系中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一段时间后,被控制的孩子不高兴,开始反抗。在这过程中,双方必须努力找到一个最佳的利益点并固定下来——这也就是交往的规则。
通过以下具体的事例,可以看到他们的规则是如何建立的。
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女孩到男孩家玩。男孩要当狮子王,女孩也要当,两人吵了起来。大人帮助协调:“男孩当狮子王,女孩当娜娜,这样分配角色合适。”大人的建议惹怒了女孩,女孩说:“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就要当娜娜吗?这不公平。”成人的介入并没有能帮助这两个孩子。
几天之后,两个孩子一起玩得很和谐。大人不解:“你们是怎么解决之前那个问题的?”女孩解释说:“如果我到他家,他就是狮子王;如果他到我家,我就是狮子王。”他们建立了一个双方都要遵守的规则:在关系之间,各自都学着放弃一些东西,然后满足对方的一些需求。
等到五六岁,身经百战后,他们对规则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要一起玩,就要遵守这些规则,对方同意后才玩。这实际是一个承诺和契约。
有趣的是,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孩子在成长中自发完成的。孩子天生就是交往专家,自己就懂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顺利完整地进入下一个交往周期。
成人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绘本中的小伙伴们
永远在一起
在成长中,我们都有一个陪伴自己长大的伙伴,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娃娃,也许是一个玩具,不管是什么,在我们的童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阿秋和阿狐就是这样一对伙伴,阿狐陪伴着阿秋长大——《阿秋和阿狐》
有两棵树一起长大,一起面对各种事情,它们一直都在一起——《两棵树》
一棵树为男孩奉献了一切,最后男孩留下来陪伴这棵树——《爱心树》
天敌也能成朋友
谁说敌人不能成为朋友?只要有爱,一切都有可能。
狼和兔子是天敌,但是狼和兔子最终还是成为了好朋友——《狼狼》
黄色遇到蓝色后变成了绿色,但是小蓝和小黄也是好朋友——《小蓝和小黄》
青蛙和鹳是天敌,但是鹳伊莎贝拉还是帮助青蛙费迪南找到了它的公主——《青蛙王子历险记》
不管发生什么都是朋友
朋友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好朋友》
也许还会不定时地吓唬你——《“嗷呜”怪兽阿抖来了》
也许还会给你惹各种各样的麻烦——《我的兔子朋友》
也许还会吃掉你——《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
也许还会争吵——《南瓜汤》
但是朋友就是朋友,不管发生什么、不管他是什么样子都是朋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