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君平
随着一声轰鸣,游艇在码头的港湾翻起一堆雪浪,然后转了个身,便像脱缰的野马,将海洋般碧绿的丹江湖剪开一道深深浪谷,风驰电掣,向广袤的水域深处驶去…….
丹江湖秀水铺锦,波澜不惊。我置身飞舟,溅起的水花温柔地洒向衣襟、发稍。湖光山色,风声浪语,想象着水下的神秘世界,恍惚间,一帧有城池、古街、帆樯和寺塔组成的画面,就海市蜃楼般漂浮在眼前。
就在这深数十米上百米、宽数十里的人工湖底,我感觉得到,有结队的鱼群正鼓腮甩尾,在水下的城池中徜徉,悠然自得地穿梭在砖垒的城堞,石铺的长街和巍峨的石门楼前的石狮子间。 哦 ,我记起来了,这是一座叫李官桥的顺阳古城,一片分布在四十五里顺阳川上的古镇群落:埠口,三官殿,龙城和香严下寺,以及由这些古镇群落成长起来的七十二条花花街。——水下的故事,讲述的是昔日的繁华。眼下,这些曾让淅川人耳熟能详引以骄傲的地方,却都成了鱼儿们出入嬉戏的宫殿。
远峰含烟,天高水阔。
纵舟丹湖,我听到了丹江变迁的叹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堵大坝横空出世,在丹江入汉处,拦腰斩断了咆哮的汉水。于是,丹江便开始倒流,辽阔的顺阳川就成了烟波邈邈的人造海。纵舟丹江,我忽然感到,丹江的昨天与今天,似乎有一种宿命,不是吗?在人们的传说中,哪吒闹海的故事,就发生在埠口古镇丹江河上一个叫寻路口的地方。现在这里也真成了海,成了让今天的人们驾舟冲浪的亚洲内陆最大的人造海。
昔日的李官桥是依赖丹江水运兴盛起来的淅川四大古镇之一。西汉,这里就设顺阳县,哀帝时称博山县,封侯国。在历史的记忆中,自汉至唐的数百年间,先后有十位王侯受封于此。因此,李官桥的十王庙很有名气,所供神祇虽说法不一,但是否与传说中唐代十王子护送香严慧忠国师灵榇有关?据传,慧忠圆寂之后,唐则天皇后曾派遣十位王子护送国师灵榇西行,途经顺阳,因贪恋此地风景,不忍离去。结果是一位回去复命,九位留下终老,留下了“十王九不回”的神奇传说。事实上,唐代的确有一位王子与顺阳有缘。有记载说: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李世民的三子李泰,因与太子李承乾的皇位之争落败,被贬,封的就是顺阳王。所以,李泰便在汉水之滨的郧阳,丹水岸边的顺阳,度过了他被贬后的惨淡人生。李泰生不得志,郁郁寡欢,用读书和文学打发岁月。他编写的《括地志》,对汉水丹江的山川风物多有记述。李泰死后,葬于距顺阳仅百里之遥的郧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郧阳城东马擅山发掘的李泰家族墓群,30万平方米的墓地,包括了李泰及其妃阎婉和子李欣、李微等10座墓葬。这就是说,盛唐时期的长安与汉水,与丹江,与郧阳,与顺阳,因舟楫之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了明代,顺阳的李氏三才——刑部主事李宗木和翰林李衮、李荫,父子三人因在家乡的丹江河上架桥,所以,人们就称顺阳为李官桥了。
在人们的眼中,狭义的顺阳,是指李官桥这座文化丰厚的历史古镇;广义的顺阳,则涵盖了龙城、三官殿、埠口和香严下寺在内的广大河川。这里的香严下寺是上寺的门户。在文人看来,古刹香严的上下两寺,就是一首好诗的上阙下阙。这样,下寺就当然成为这首好诗的开篇了。上下两寺,钟鼓相应,合为一体,虽相隔30余里,却共同书写了中原四大名寺的千年辉煌。然而,因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下寺沉没水底,只留下上寺孤零零独撑禅林。“上寺钟声下寺塔”。下寺的琉璃宝塔,高拔入云,耸立江岸,传说为安放香严寺开山祖师慧忠的遗骨之所,为禅院的标志景观。整个下寺禅院,背负青山,俯视江水,古木梵塔,禅意氤氲,鼓音经声,不绝于缕。时当晨光夕照,巍巍宝塔,琉光溢彩,与片片丹江帆影相映,铺展成广袤山川的精美画卷。这里有史称“宋四家”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亲书的字石碑刻,笔力苍劲,十分难得。可惜,因库水上涨,碑塔碍航,皆一炸而毁。如此稀世文物,就在轰然一响中,化为乌有,令人扼腕。
在我的阅读中,李官桥的丹江东岸,是楚国的龙兴之地。专家考证,已沉入水底的龙城就是楚始兴的初都丹阳。1970年代末,丹江水库水位一度下降,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龙城遗址勘测钻探,发现80余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8米厚的城墙根基牢固,夯土层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由于城址位于丹江水库的底部,无法进一步发掘。但专家还是认为,龙城就是先楚迁郢前的最早国都。
专家的认定,来自于丹江岸边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丹江沿岸的下寺、龙山、和尚岭、徐家岭等处,发现楚国贵族墓葬多处。发掘王子午鼎、克黄鼎、薳子受鼎、王孙诰甬钟、镈钟、纽钟、铜禁、铜鼓架和石磬、石排箫之类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玉器、贝币等文物。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属罕见,让考古界为之震惊。一些精品在赴英、法、美、欧展出后,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原来,就是这丹江岸边普普通通的山陵岗丘,竟能让楚国熊氐大宗,在这里沉睡两千多年。克黄、薳子受为楚国王室贵胄。子午,即令尹子庚,楚康王时的宰相。也就是那个“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的楚庄王之子。
楚王室贵胄墓葬为什么会选择丹江水岸?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对顺阳川地望的进一步考察和论证:认定楚最早的都城丹阳就在这里。龙城就是始都的核心中枢。
丹湖放舟,叹时光流水。想那2500年前,楚国先祖辗转跋涉,率领族人,来到丹淅之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立足蛮荒,创业立基,历经多少艰难险阻,终成霸业。到楚庄王熊侣,已是“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疆域横跨大半个中国。这样说来,四十五里顺阳川就成了强大楚国的肇兴之地,奠基之所。楚人的肇兴之路,诠释的是一种“百折不回,励精图治”的民族精神。这精神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庚延,升化。
所以,我每次去丹江,都会面对茫茫碧水,唏嘘叹息。叹息这渺渺水域之下,竟会隐藏一个辉耀千秋的地下王国;叹息这千顷碧浪之域,有一脉可永续千年的灿烂文化!
李官桥东接南阳,西连郧阳,南达襄阳。丹江绕境而过,水路一线通南北,山美水清,白帆相接。“树连翠篁围春昼,水泛青天入古城” ,南宋诗人陈与义描绘的古城顺阳,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图展现给后人。在顺阳的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一往情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生于斯长于斯的顺阳人范晔,因受丹江灵气熏染,“少时博学经史,善为文章”。他所著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成为民族的史学遗产。后来的窦巩,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李衮,张粹等,留下的诗文吟咏,又为这块土地增添过多少风流和光彩。endprint
舟行水上,犹如平地驰马。我远眺广阔水域,隐约看到《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或嬉水于丹江,或捧读于河岸的少年身影;看到了与白居易齐名的唐代大诗人窦巩,长衫束发,在顺阳川雨后早春的夕阳下,勒马丹江野渡,正徘徊吟哦:“东风雨洗顺阳川,蜀锦花开绿草田。彩雉斗时频驻马,酒旗翻处亦留钱。新晴日照山头雪,薄暮人争渡口船。”我还看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一走入顺阳,美丽的长川沃野,滔滔丹江,使他抑制不住轻松心情,惊叹:“吾行半天下,难得此江关”。如今,窦巩,欧阳修所称道的顺阳山水,已成藏蛟潜龙的汪洋大海,如果他们活到今天,其诗其情,必然是另一种境界,另一番滋味。
资料显示,即使到了清末民初,李官桥仍然风韵犹存,城池功能十分完备:周长十余里的古镇土城,顶部能行小汽车。宝塔式五座城门,各建有三层碉堡一座。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铁炮百门。其中一门“将军炮,”“大明洪武”字样犹为醒目。城内四大街三小街,青石铺路,黑漆门面。清真寺,火星庙,三官庙,药王庙,十王殿,平浪宫和具有北方风格的山陕会馆,使儒、释、道、伊斯兰文化融为一城。闹市之内,坐贾行商,人流熙熙,集镇人口多达一万多人。粮行,染行,山货行,油坊药房,五金百货,鞭炮香表,酿酒制醋,旅馆饭店,鳞次栉比。竹木家具,金银加工,门庭若市。兴汉、豫华两大烟厂,香烟由水路销往西安、汉口和上海。商行发行区域性钞票,电话电报则把李官桥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特别是古镇上四大戏院子,常年锣鼓铿锵,座无虚席,生旦净末丑上演着古镇的繁荣和变迁,上演着秦腔豫曲和楚始都丹阳的金石楚韵。
千百年来,清凌凌的丹江水,滋润着李官桥上下数百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土。一脚踩出油的顺阳川,是遐迩闻名的“粮食窝子”,土肥如膏,插根木棍也能长出绿叶,粮食产量占淅川全县一半。因此,“桥半县”的说法,由来已久,盛传至今。
特殊的人文环境,奠定了李官桥这个顺阳古城的历史地位。驾驶游艇的师傅是当年顺阳川留迁移民的后代。他告诉说: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务院曾决定,在李官桥设立丹江县。可是,“丹江县筹备委员会”的牌子挂出不久,便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而中止。1961年李官桥搬迁开始,到1967年,一座兴盛了2000多年的顺阳古城,连同埠口、三官殿、香严下寺和七十二条花花街,便一同沉入水底。
浪遏飞舟,心潮奔驰。一叶扁舟承载的水下故事,驰骋着我起伏的思绪。游艇在浩渺的丹江湖兜了个大大的圈子后,又回到码头港湾。纵舟寻觅,我触摸到一种灵动于水下的魂魄。如今,丹江湖已是南水北调的中线渠首和水源地。在那个难忘年代,渠首人为修建丹江大坝,献出了祖辈居住的美好家园 ,献出了具有2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顺阳古城。伴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鼓点,15.6万淅川移民又离开故土,再次漂移。为给京津送一江清水,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明天,敦厚大义的淅川人,60年坚持治理河山,建设丹江。美丽的丹江湖已经成为豫冀燕赵的甘甜水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