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寶:记忆“寻常人家”

2014-10-09 03:41石松
摄影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摄者陈翔摄影

石松

杂乱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房间,漫不经心的家庭成员,体现出某种个人习惯与趣味的小细节……没有精心的布景,也没有戏剧性的画面,如同照片中的人物,好像只是度过了稀松平常的一天—这就是台湾摄影师陳敬寶的组照作品《寻常人家》。平淡质朴却充满家庭生活的韵味,也许是对这组照片最好的注解。

横摇镜头

2011年,陳敬寶带着他的4×5大型底片相机和两盏摄影棚灯走进了台北天母地区普通居民的家中,开始了《寻常人家》的创作之路。“有一阵经常在天母住宅区附近走来走去,于是我产生了思考:都是哪些人住在这些房子里?他们家里的摆设装潢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人在家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他们家里发生?”带着这样的好奇与疑问,陳敬寶构思了《寻常人家》的拍摄计划,决定走进普通家庭,用镜头寻求答案。

《寻常人家》的每幅作品由两到三幅照片并列拼接而成,陳敬寶用“类似电影中横向摇镜的方式”,向观者展示了一种看似割裂、却又紧紧相连的“超现实”空间。“《寻常人家》作品中的被摄空间,尽管看起来像是被分隔成两或三部分的全景照片,观者仍可轻易在间隔或交接处看到由于镜头透视所造成的扭曲,以及有时中断、有时重复的连接面。”同时,在不同的场景里,被摄对象可能出现一次以上,偶尔也以不同的装扮出现。陳敬寶认为,这种形式上刻意的“分隔”,不仅符合自己原本的构想,也遵循了他自己心中关于“家”的逻辑。

陳敬寶非常在意单个画面对于空间的限制,“一般来说摄影总是一个画面,事实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切片,如果我把几个切片并列起来,也不过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已,没有人规定一幅作品只能是一个画面。”他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将被框起来的空间延展出去,因此他选择了拼接的形式,既营造了“此时此地”的直观感受,又在本质上将不可复制的瞬间相加。“把一般意义下的‘决定性瞬间的单响‘咔嚓,变成复数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让画面看起来犹如电影镜头一般。”

取样现实

对于自己拍摄的“家”这个场景,陳敬寶是这样定义的:“不必然是与父母一起的家,可以是租屋或任何提供蔽荫之处。”而出现在镜头前的人,也不必然只是接受拍摄计划的单一对象,他(她)可以邀请亲人朋友共同参与。陳敬寶想拍摄他们在家里最常做、最想做、或是曾经做过最难忘的事。至于这些细节,常由被摄者自己决定。

陳敬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寻找拍摄对象:首先是在台北市天母和台南市中西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拍摄了12户人家,另一个方式则是通过自己的朋友,问询拍摄的可能。

对于一个家庭的拍摄,需要提前上门拜访:第一次上门时陳敬寶会带着若干已经拍出来的作品,让被摄者对可能的结果大致有个概念,再讨论被摄对象希望在拍摄中如何呈现自己。他也会趁这个机会对场景进行了解,以便提前构思布局。

陳敬寶说:“同意拍摄的被摄者,无疑是做出了一个选择,即他们愿意将个人的私密空间和生活样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并且还要决定被公开到何种程度。这个部分正是《寻常人家》所希望能够呈现的主体。”

然而,这组作品又并非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客观记录,因为观者在《寻常人家》中所看到的台湾人的日常生活,是陳敬寶采用摆拍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也意味着,所有被摄者都是在镜头前“表演”自己的生活。

给陳敬寶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拍摄经历是拍摄一名中文系学生陈翔的家。“一进门,迎面看见满墙的书籍和物品,有些惊讶,可也觉得喜悦:显然他们并没有为这次的拍摄特别整理房间,而这正合乎我的期待。”

在准备拍摄的相机、灯光摆置与测试过程当中,陈翔与妹妹在客厅陪同,待到要拍照,陈翔才请爸爸从房间出来,他手上拿着iPad,直接坐到客厅沙发上。妹妹选择在她平日常坐着的计算机桌前,陈翔站在书柜前有点儿不知所措,于是陳敬寶建议她可以拿著书阅读。这么一来,很自然地形成两个女儿在画面左边,隔着书柜和CD、DVD柜,爸爸坐在另一边的画面。

“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中的三个人,尽管同处一室,却分别专注于各自的活动当中:看书、上网、看电视。人固然在家里,但每个人正在沟通或通讯的对象,也许却分属于不同的时空。”

陳敬寶认为摄影中重要的是影像所涉及的象征意涵,至于照片是以偷拍或抓拍,还是以摆拍或编导的方式创作的,并不是主要问题。“摄影是一张相纸上承载的一层影像,它是现实的切片或拷贝,从不是现实本身。”他希望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取样”,让《寻常人家》呈现出外在于摄影本身的意义或价值。

常民记忆

对陳敬寶来说,《寻常人家》最直观的意义或价值,就是记录。“我确实想记录此时此刻台湾家庭生活的样貌。”《寻常人家》正是以他人居家的日常生活为拍摄题材,进而呈现或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样态与意涵。

陳敬寶希望这组作品还能表达更多,“当下是未来的过往,《寻常人家》固然在摄影的形式(指两屏或三屏画面并列放置)上有所思量,但影像记录保存的家庭格局、摆设、居家活动乃至人的面容、衣装和体态在内,在很久以后,将会成为台湾曾经的‘常民记忆。”

陳敬寶认为“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也与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家是人们的栖居之所,即使颠沛流离,也总得在日暮夜深之际寻得落脚之处,家因此是人们躯体与心灵的依归。无论是暂居还是久居,一旦人们拥有一个家,就会积累物件用品,挪动摆置,家的物质样态也会成为个人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具体延伸。”

作为一个摄影人,陳敬寶不会预期将要看到或拍摄到的场景。他想要做的是聚集那些因为种种机缘而得到机会拍摄的寻常人家,并将之合成为这个时代常民生活的片段,或是具体而微的缩影。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我也拍摄了自己的家庭影像,是我两个孩子在家里做功课的场景。身为人父,总是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业。在一幅两屏的影像中,我的大儿子伏在小书房里的书桌上,小儿子坐在书房外的餐桌旁,这是在我们家每天都要发生的场景。而我则是旁边盯着他们的、经常生气的爸爸。”

本文陳敬寶作品由台北1839当代艺廊提供(www.1839cg.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者陈翔摄影
谈谈画画
“融入”的拍摄
The influence of perforated plates on wave transmission and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pontoon floating breakwater *
真垃圾
陈翔:坚持自我 不畏人气定律
让《陈翔六点半》中的 搞笑短视频为你解压
浅议人像摄影技巧
冲浪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