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华
(固始县人民医院骨科 河南信阳 465200)
踝部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复位后给予金属螺钉内固定治疗,但需施行二次手术取出,痛苦重,且手术并发症较多[1]。可吸收螺钉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型的生物材料,应用范围逐渐广泛。现将固始县人民医院采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部骨折的相关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7.9岁;受伤到手术时间2 h~6 d,平均2.1 d;左踝26例,右踝27例,双踝3例;骨折原因中车祸伤32例,滑倒摔伤14例,坠落伤7例,其他3例;按AO分型:A型16例,B型31例,C型9例。观察组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8.5 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8 h ~7 d,平均2.4 d;左踝27例,右踝29例,双踝4例;骨折原因中车祸伤34例,滑倒摔伤13例,坠落伤8例,其他5例;按AO分型:A型17例,B型33例,C型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施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者切开并显露踝部骨折端,清除骨折断端的积血以及嵌顿软组织,解剖复位骨折端,巾钳夹紧、临时固定,由骨块的中心内踝沿与骨干纵轴成34°~45°,皮质部使用直径适宜的钻头钻孔,再丝锥攻丝,深度应稍大于螺钉长度,再拧入螺钉。钻孔后首先测量钻孔的深度,再攻丝,并依据孔的深度来选用螺钉,若不测量深度而将螺钉拧入,一旦螺钉过长,拧到孔道顶端再拧入时会导致骨折断端发生分离,若螺钉太短则导致内固定稳定性差;此外,螺钉过长时需要退出螺钉,修剪后拧入孔道螺纹将被破坏,影响牢固性[2]。固定后各个方向将踝关节被动活动,观察固定是否稳固可靠,常规留置引流条,逐层闭合切口。
对照组给予金属螺钉内固定,巾钳夹紧、临时固定,钻孔后选择长4~5 cm、直径3.5 cm的金属螺钉,经骨折片拧至胫骨下端以加压嵌插骨折面,其余和观察组相同。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优:患者踝部无疼痛、畸形,功能恢复正常,X线示骨性愈合,骨折线消失;良:骨折解剖复位,踝关节活动时偶轻微疼痛、肿胀,但无需治疗,伸屈活动受限范围小于15°;可:踝部常觉酸痛、无力,伸屈活动明显受限,X线示踝穴增宽或对位稍差;差:患者不能正常负重行走,X线示对位差,骨折不愈合,伸屈活动受限范围大于 15°[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AS v9.0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对比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5~22周骨折均全部愈合,对照组6例患者因金属螺钉植入后不允许埋头,并且易摩擦受压而发生疼痛,所以骨折愈合后将螺钉取出。随访2 a,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踝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距骨正常位置和踝穴完整性,力争解剖复位,尽早功能锻炼。骨折最好在8 h内施行手术,手术时应按照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进行固定、整复;固定时取出踝关节内上角的小碎骨片及软骨碎片,后踝骨折多数不需内固定,但骨折超过25%胫距关节面则应固定、整复,外踝骨折选择重建板或解剖钢板固定,并外弯150°再于外踝后固定钢板;手术时应注意胫腓联合有无分离,常规探查胫腓韧带[4]。值得注意的是可吸收螺钉应自后向前拧入、固定,否则容易出现踝关节不平稳,影响疗效,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可吸收螺钉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均较好,无抗原性、无毒性及致癌性,不需要特殊的酶参与即可水解,免去了二次手术;采取高压热延伸技术能提高螺钉强度,约为松质骨20~30倍,植入体内25周后才下降至松质骨水平,其剪切强度及弯曲强度随着骨折愈合而逐渐下降,减少应力遮挡,避免发生骨质疏松;同时可吸收螺钉不用消毒,使用方便[5]。总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金属螺钉术,并且免去了二次手术,值得推广。
[1]孟丽娟,吴永磊.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足踝部骨折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114.
[2]施伟业,黄家基,黄侣.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J].微创医学,2011,6(2):139.
[3]陈劲松,向阳,贺侃松,等.可吸收螺钉在踝部骨折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4,28(12):1095.
[4]陈晓荣,董喆.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128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4):314.
[5]王学磊,康志秋,王其乐.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42例疗效观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6):345.